文學大家顧炎武手不釋卷譯文
顧炎武,生於明朝1613.7.15,死於清朝1682.2.15,是橫跨兩朝的傑出思想家、史地學家、經學家、音韻學家,為清朝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代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對於天文儀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並精通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晚年自己開創了清代樸學風氣,著作了很多以悲傷壯觀的詩句。
顧炎武雕像
代表作有《日知錄》《音學五書》 《顧亭林詩文集》等等。
手不釋卷就是形容顧炎武愛書的程度,原文大概是這樣説的:凡先生出遊。所導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和平時所聞的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會用兩騾三馬來載着書跟隨,路中遇到險要的地方,就會叫更隨的人員去看看情況,如果打聽來的情況和自己預想的不一致,就會到住宿的店裏面打開書核對矯正,有的時候,走到了平原開闊的地方,沒有值得欣賞的東西或者事情,就會在馬鞍上默默的背誦各種經典著作,偶爾發現自己遺忘了文字,就會在客店翻閲書本認真複習。
顧炎武從6歲啓蒙,10歲開始讀史書和文學,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勤奮的孩子,11歲的時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嚴格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他深知讀書學習時必須要踏實做的事情,必須要認真忠實地對待它,於是自己採用了“自督讀書”的措施:給自己每天都定一個計劃,閲讀多少卷數,而且讀完還要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做好筆記,寫下閲讀心得。
顧炎武文章情感色彩研究
對於顧炎武的文章,相信我們大家都有學習過,例如《與友人書》這一篇文章,我們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學習了。在這一篇文章當中,顧炎武的情感色彩是較為平和的,知識為大家講述了人要努力學習,並且還要懂得怎麼樣去學習才是好的。不然對於自己,對於國家,都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顧炎武散文
《精衞》這一篇文章,也是顧炎武流傳至今,並且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的文章。在顧炎武的散文當中,《精衞》這一篇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感情色彩是極為鮮明的。在文章當中,顧炎武所使用的詞語十分的精明幹練,質樸無文,但是卻深刻的表達出了顧炎武對於國家的愛,願意為國家犧牲一切的情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以及勉勵精神,對於後世啓發甚大。
顧炎武是明代時期一位著名的學者以及地理學家,因此,他的學風是極為的謹慎,在文章當中的用詞也是很是精準。每一個詞語所表達出來的情感都是恰到好處,讓人極為的嚮往。就如同《白下》這一篇文章,字字珠璣,文章當中所藴含的情感也是非常的豐富,讓人反覆咀嚼文章的詞句,都可以體會到不同的意味。
顧炎武除了在散文上具有很多的代表作,在政治上同樣也有很多著作,例如《軍制論》、《形勢論》等等。在這些文章當中,既尊重了事實,也使用了犀利的語言來諷刺當前國家的危機,並且還提出了應對的方法,受到了很多政治學者的重視。
文學大家顧炎武故居在哪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句話,相信我們從小就已經知道。而講出這句話的人,就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顧炎武。顧炎武出生於1613年,卒於1682年,享年69歲年,葬於故居,祖籍是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
顧炎武故居
顧炎武的名字原本不是叫炎武,他名為絳,字忠清。不過他自幼就十分崇拜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從而改名為炎武,以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
顧炎武故居的面積原本只有六畝,但是在顧炎武逝世之後,顧炎武的愛國精神以及文學成就極高,使得它的故居也是名聲在外。後人不斷的為顧炎武的故居進行修葺,並且還拓寬了故居的面積,使得原來的六畝,在現如今已經達到了六十畝。
其中包括了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顧炎武起居生活區以及顧園。其中顧炎武墓和顧炎武祠堂已經建立起通道,形成了墓,祠,廳一體,可以讓遊客在一條通道上,欣賞顧炎武故居的風采。
在1956年,顧炎武墓與顧炎武祠堂被正式確立為“江蘇省重點歷史文化保護單位”。在1984年,江蘇省政府又進行撥款,大規模修理顧炎武故居,增加了許多的亭子、石像、甚至是用膳房,都增添了不少,並且進行了裝修。此外,還有很多顧炎武的碑文,不論是顧炎武的生平事蹟,還是顧炎武的文章,都有所記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產。
顧炎武與無心法師顧玄武有關係嗎
在最近的電視劇當中,受人追捧的就是《無心法師》這一部電視劇。在《無心法師》這一部電視劇當中有一個人物,名字叫做顧玄武。很多人一開始聽到這一個名字,都以為是顧炎武,並且還以為顧炎武與顧玄武之間有些關係,實際上顧炎武與顧玄武一點關係都沒有。
顧炎武雕像
顧炎武是明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我們今天聽到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句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話語,就是顧炎武説出來的。對於後世的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顧炎武生於1613年,逝世於1682年。家鄉是江蘇省崑山市,逝世後也是被葬於江蘇省崑山市故居。顧炎武的故居吸引了很多的愛國主義認識前去瞻仰,希望在顧炎武的故居當中,體會到顧炎武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可以提升自己對於國家的熱愛,使得自己的人格更加的完美。
顧炎武故居一開始只有六畝,但是,經過了多年的維護與擴建,面積已經達到了六十畝。除了一開始的顧炎武起居生活區與顧炎武墓之外,還增加了許許多多的基礎設施,例如顧炎武祠堂、顧炎武雕像等等,將顧炎武的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的弘揚。
顧炎武生平的著作十分的多,在軍事上著有《形式論》、《軍制論》等等。而在文學上,則著有《與友人書》、《白下》等等,對於後人的教育意義極大,受到後人的大力追捧。
文學大家顧炎武自督讀書的故事
在清代文壇,顧炎武所扮演的是一個“開山鼻祖”式的角色,而且也被後人稱為開國儒師,可見其學問是做得非常棒的。而他的學問都來源於他對各類書籍的熱愛,來源於他對書籍的用心研讀,以及對各類社會現象的認真觀察與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顧炎武的學問,那麼“博學洽聞”是很合適的。
顧炎武雕像
經過大量實踐與思考後,顧炎武發明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讀書治學方法,即將治學與經世相互融合,使其相互統一,而不是相互獨立。而顧炎武本人也是一直都在採用這種方法讀書,因此順利地摘取了多種學科成果,為後世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經典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涵蓋了多個學術領域,比如經學、音韻等,由此可見顧炎武之博學程度。
不過,正是因為顧炎武的博學,所以他對科舉是很不滿的,其所撰寫的文章也非常不符合科舉要求,所以他一直都沒有取得功名。為此,他便徹底與科舉絕緣,而將心思都投注在歷代古籍上,並將其中有關國計民生的記錄都截取出來,同時又參考了其他材料,最終編撰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書籍,至今都被人們奉為經典。
可見,顧炎武是很會讀書的,而且也確實讀了很多書。他與當時醉心科舉的書呆子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是滿口空談,而顧炎武卻十分務實,是很注重知識的實際用處,而不是利用這些知識去炫耀或發牢騷。在明末清初那種浮華不實的時代,顧炎武的思想是非常可貴的,因而他的宗師地位也是實至名歸的。
文學大家顧炎武后人有哪些
顧炎武,非常優秀的的思想家還有我們瞭解到的經學家還有音韻學家,對於國家典制、天文儀象、河漕、音韻訓詁之學,郡邑掌故、兵農及經史百家都有相對研究,知識淵博,但一生輾轉反側,為清朝初期創立了新的治學方法,被譽為清學的”開山始祖“,成為一代影響力的學術宗師。
顧炎武畫像
話説,在1645年的那個夏天,家鄉遭到淪陷之後,他的嗣母王氏絕食10天而以身殉國,最後説的話就是:“我雖是一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的忠貞臣子,沒有負這世世的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顧炎武悲憤欲絕,將母親的遺命謹記心裏,這也是顧炎武后一直反清復明之舉的根源影響,後記載在《先妣王碩人行狀》中。
一代宗師顧炎武雖然有着輝煌的歷史成就,但婚姻生活並不幸福,19歲就結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親的之女,婚後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歷史也無詳細記載,推測原因可能是因為和妻子王氏聚多離少,後又因為顧炎武北上之後,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顧炎武早去世兩年,當時顧炎武還山西汾州,聞其妻子死訊後,作詩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歷史記載顧炎武有四個妾,為了他生過孩子的妾室還有第一房和第三房,但都相續早夭,直到顧炎武60歲都沒有兒子,立同族子衍生為嗣子,衍生相隨他多年,直至他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