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鵬舉説歷史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現代學生有假期,古代時學生放不放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現代的假期制度實際上也是從古代慢慢演化過來的,不過名稱不一、內容不同。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官方創辦的學校就出現了,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太學”。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就讀的學生稱作“太學生”。太學生就有假期了。隋唐時期,太學逐漸發展為“國子監”,成為那個時代國家投資創建的最高學府,在國子監裏就讀的學生稱為“監生”。他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富家子弟或者是一些權貴家庭。這其中,不乏背井離鄉的異地學子,他們晝夜發奮,廢寢忘食,為了博取功名官職,光耀門庭。但是,即便是頭懸梁錐刺股的學霸們,也需要抬頭看看藍天,聞聞人間煙火。這樣,朝廷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
他們的假期有三種,基本上和我們現代的學校假期制度相對應——
第一種是時間最短的常假。我們現在是周假,每週七天休息兩天;古代是旬假,古人把每月劃分為上中下三旬,每旬大約十天。也就是説,古代規定每10天休息1天。每旬都有旬考,考完給一天休息時間,家在京城的學生可以早辭暮回,到家裏瞄一眼;家在外地的學生,有條件的,父母家人提前預定好酒店等着見見兒子,沒有條件的外地學生,根本不夠回家的行程時間,所以國子監乾脆規定:旬考之後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第二種是“田假”。也即我們現在俗稱的“農忙假”。大約跟我們現在的暑假相對應,但放假時間和放假的作用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叫“暑假”,一般是公曆七月初放假,放兩個月,八月底或九月初開學。主要為了讓師生躲避夏日的酷暑。古人要放假早一點兒,作用也不是為了躲避酷暑,因為他們開學的時候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新唐書·科舉志》中明文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農曆五月,學生們可以休假——此時麥子成熟,學生回家下地割麥,所以稱作“田假”,假期為一個月左右。如果學生離家較遠,往返時間較長,可以向校方申請延長假期。不過,這一個月的假期是“淨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費的時間。所以古代學生的暑假“待遇”還是很有人情味的。
第三種是“授衣假”。大致對應我們現在的寒假,但放假時間跟我們還是不一樣。早在《詩經》中就有“九月授衣”的記載;《新唐書》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確記載。所謂“授衣假”就是指時令進入九月(農曆),大約在我們現在開學一個月後,他們開始放假。因為這時候時處深秋,氣温漸涼,學生要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和田假一樣,“授衣假”假期也是一個月左右。
這樣算來,古代學生一年的總假期要比我們少很多。突然想:讓古代的太學生穿越到現代來上學,會怎樣呢?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