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電影專業的人如何對電影有系統的瞭解?
第一條,最開始影視技術方面的書不要看,不要看,不要看
什麼燈光,什麼攝影構圖,什麼剪輯,不要看
那些不重要嗎?當然重要,重要死了,但不是現階段的你能看懂的。別看知乎看多了以為文科藝術類真的是沒有門檻,請尊重“隔行如隔山”這句話。作為初學者的你看了你也不可能馬上真正領會到裏面的要義,如果沒有好的老師(“好老師”最低限度至少達到北京電影學院教師水平的平均值,不能再低)給你指導,你只會理解歪了,跟你沒師傅就別瞎練拳一個意思。除非你是天才,不然自己瞎想歪的可能性大於 95%。
初學者最好去看一些靠譜的名導演訪談,從感性進入,建立審美,收穫人生感悟和具備對豐富情感的領悟能力後,再接觸技術不遲。一開始看技術就是本末倒置,而且很容易建立狹窄的定勢思維,看了一些理論以為掌握了真理,反而跑偏。文藝作品的欣賞首先是被打動,被感動,被震撼,分析是在建立了情感體悟以後的理性行為,不要用理工科的方式欣賞藝術,此乃大忌,也是一開始就瞎看太多技術書的人身上最常見的問題。
如果你看到一段電影裏的片段覺得“啊,太美了!”“太輝煌 / 震撼 / 憂鬱 / 壓抑了”,雖然你暫時説不出這電影到底用了什麼技術手段可以造成這些效果,不要緊,先尊重你的主觀感受,以後慢慢會懂的,這跟你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閲歷有關,你急也急不來的……
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感受能力,學不會感動的人搞不了藝術,你要做的不是一個懂電影的人,而是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且能自覺的“人”。中國可能是因為整個社會過於功利浮躁,過於重理輕文,太多不具備藝術細胞的人用虛無主義的方式去將藝術簡單化,流行什麼“一句話毀小清新”這種玩意兒,自己先毀滅了自己的詩性,將很正常的人類情感視作矯情,羞於將愛説出口,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別説影迷,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和畢業沒幾年的,對技術只懂皮毛的多了去了,沒有藝術感覺只是生硬地理解技術沒有任何意義,唯一意義是可以湊合着先上崗幹活,但題主又不是幹這行,一開始看那些沒必要。如果要好好地學習電影欣賞和分析,一年半載是遠遠不夠的,十年都不算什麼,這些都是靠長期積累的事兒,而且對人生的認識是隨着歲月沉澱而深化的。哪怕資深電影從業人士,也有大把因為文化差異而需要補課的時候,何況業餘愛好者。
有一套電影館叢書,出了一系列導演訪談,看完那套收穫就很大了,再對應那些導演提到的代表作看看,你很認真地讀透,怎麼算也得幾年,到時候看進階到哪一個程度再説吧。
列幾本,我沒列全,可以自己查找看看:
斯科塞斯論斯科塞斯
伍迪·艾倫:電影人生
法斯賓德的世界
伯格曼論電影
文德斯的旅程
一個導演的故事
我是説謊者
魔燈
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費利尼對話錄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雕刻時光
我,費利尼
萊昂內往事
黑色電影
低俗電影
奧遜·威爾斯
施拉德論施拉德
看完這批就得花不少時間了
另外電影方面的科普類,認識電影 算是一本吧,雖然裏面的東西也不能當真理去理解,不過一開始認識一下基本概念還可以。
《周傳基講電影》,咋説呢,説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對的,不過那套視頻主要作用還是知識普及,以及“喚起對電影的熱愛”,你看看也挺好,但是到一定程度了,知識體系更新以後就不用太理會里面的一些説法——因為科普的東西嘛,有時語氣會比較感性和絕對化,電影有很多種不同的表現手法。
另外電影的文學性是遠不如純文學的,看電影的同時別耽誤了對人文學科知識的積累,總之什麼音樂美術雕塑藝術史各種人文學科別拉下就好了,對進行外部研究的影評人來説,你的綜合藝術素養決定你的高度,你要用畢生去琢磨透三樣東西:美,世界,人類。
至於技術方面的書籍,過幾年再説吧,而且有的沒經過實操也不可能懂。
關於要學習的影評,首推羅傑·伊伯特,因為羅傑是一名剔除了精英意識的優秀影評人,感覺敏鋭而情感豐富,懂技術但不愛炫,儘量站在觀眾的立場,專注於要評論的電影本身,從感性的觀影角度而不是技術面去解析電影,不同程度的電影愛好者都能在他的影評裏有所收穫,而且閲讀門檻相對低一些。
他的書豆瓣鏈接有兩本
偉大的電影
在黑暗中醒來
羅傑的影評不長,極少用專業名詞,但不要以為簡單,真要讀透並深刻理解一點都不容易,哪怕資深從業者也能從他的影評中有所啓發,作為影評人拿到普利策獎不是開玩笑的,請認真閲讀認真思考。
至於上面有人説要你參與一部片子從頭到尾的製作流程的……只能説對了三分之一吧。拍電影和影評人其實是兩個方向的事兒,雖説有一定實踐有助於對電影的瞭解,但你的實踐歸根結底收穫主要來自你的個人經驗,和做外部研究為主的影評人根本就是兩碼事,而且電影一線製作者在這方面有時候會有點盲目自信……你不要被這句話嚇蒙了就行,要寫好影評不見得一定要參與太多的影視製作,多接觸這方面的能人瞭解瞭解就行。
另外,個人的學習小技巧,在不影響之前的學習大方向的情況下,有空可以先了解了解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剪輯?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有人提到電影史。
看電影史有沒有用?當然有用。
但我還是要重複我的觀點,提問者現在電影史看沒什麼大用。
瞭解電影史的意義在於瞭解電影技術(藝術)的進化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電影本身。但這一切都只在你建立了藝術領悟力以後,看電影史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另外電影本身是文化史和社會史的一部分,光看電影史如果不看相關的社會史資料和文化史資料,那種認識是蒼白的。而電影史本身只是一些局部的二手知識,且大部分來自於別的外部研究者,在初學階段對建立屬於你自己的電影觀點也不利。
舉個例子,電影史上著名的經典電影,在很多榜單上排名前列(很多都是榜首)的《公民凱恩》,哪怕你是視聽語言方面的專家,在讀解這部電影時,也必須非常翔實地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及文獻,才能充分解讀,比如這本書:公民凱恩 就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裏面對畫面的解讀見仁見智,但對電影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政治隱喻是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的。
看一部 50 年代的電影,不能用 21 世紀的標準看,尤其在你並不是一位電影製作者的情況下。你要收穫的感動,除了來自電影藝術本身的感染力外,還要去體會 50 年代觀眾和創作者的心,才是屬於 50 年代的感動。21 世紀的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擁有的三觀和經歷的社會思潮都和 50 年代有巨大的差異,只有進入那個特定的語境,才能正確地欣賞。
而這一切,都得在確定你已經入門後,才更能事半功倍,不然只是鸚鵡學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