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字公嗣,小名為阿斗,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兒子,同時也是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劉禪繼承皇位,史學家稱他為蜀漢後主。劉禪在位41年,蜀漢滅亡投降魏國,後來在洛陽病逝,享年65歲。
劉禪畫像
劉禪在劉備去世後繼承了皇位,諸葛亮輔佐朝政。等到諸葛亮等大臣相繼去世之後,蜀國逐漸開始衰敗。後來,魏國開始派兵進攻蜀國,劉禪選擇了投降。劉禪先是留在了成都,後來司馬昭認為不太安全,於是把劉禪等人安置在了洛陽。司馬昭為了穩定人心,鞏固對蜀國的統治,用魏國皇帝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公,並且把他的子孫後代和一些臣子都封了候。雖然司馬昭覺得劉禪這個人沒有什麼進取的態度,復國也不太可能,但是司馬昭為了以防萬一,便想了個辦法試探劉禪。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人表演了蜀地的節目,蜀國的大臣看到後十分感傷,但是隻有劉禪咧着嘴巴看得正樂。司馬昭看了他的表情,認為他這個人不太需要擔心了。之後,還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地,劉禪卻説不想念,在這邊挺開心的。之後,劉禪大臣告訴他應該要痛哭流涕,司馬昭也許會放了劉禪他們。在等到司馬昭再次問他的時候,劉禪照做了,但是裝的不太像,司馬昭便明白了,笑着説不像劉禪自己的語氣,劉禪便承認是自己的服從教他的。司馬昭聽後覺得劉禪的確是個糊塗的人,就沒有想殺他的想法了。
劉禪怎麼死的
劉禪,蜀漢後主,劉備的兒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幼年的時候多災多難,幸虧有大將軍趙雲的相救才得以倖存,劉備在平定益州之後入蜀,在建立蜀國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劉備去世後,繼承了皇位,在位時間長達41年。後魏伐蜀,劉禪投降。蜀國滅亡之後,劉禪被魏國封為安樂公,後來在洛陽病逝。
電視劇《三國》劉禪扮演者
在歷史一向被認為是弱智的劉禪,在自己在位期間裏確實是沒有什麼建樹。劉禪把朝政和軍事的權力全部交給了諸葛亮,自己只留下祭祀祖宗的權力。所以。在劉禪當政的時候,事實上並沒有行使多大的權力,而是一直由諸葛亮主權。
作為皇帝,知道自己沒有什麼用,甘願放棄自己手裏的大權,這何嘗不是一個“大事不糊塗”的舉動呢?歷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麼都不懂,還要仗着自己的權力一意孤行,結果就是禍國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還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劉禪卻不一樣,他不與諸葛亮爭辯,也不跟他鬥,凡是都是順從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內耗。
此外,劉禪舉國投降的舉動,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為從軍事的實力上看,蜀國根本沒法跟魏國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國也會進攻,所以,劉禪根據目前的形勢選擇了投降,這樣就能夠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夠保住蜀國人的後代,或許之後還有復國的可能,因此,劉禪的做法現在來看還是挺明智的。
後主劉禪
劉禪,小名叫阿斗,劉備的兒子,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史家稱他為“後主”。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封為安樂公。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人奏蜀國的音樂,藉機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卻回答“此間樂,不思蜀”,自此人們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劉禪的軟弱不能。
劉禪畫像
可問題是,劉禪卻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中,卻能執政那麼久的時間,豈是一個昏庸的君主能做得到的。劉禪十七歲的時候繼位,不擔心政權在大臣的手上,讓有能力的人擔當,也不胡亂指揮,展現出他知人善用的大度風範。
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建議是言聽計從,所有的軍事大權都由諸葛亮掌握,雖然自己已具備了掌權的年紀,但仍甘願當一個“見習皇帝”。雖然不太贊成諸葛亮北征的提議,但是仍然清除意識到諸葛亮的治國策略,對蜀國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諸葛亮去世之後,仍然沿用諸葛亮的治國策略,並重用諸葛亮為他選拔的人才,使得蜀國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仍然維持了三十年的穩定局面。
劉禪的不戰而降,現在看來未必是一件壞事。當時魏國來勢洶洶,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蜀國如果進行反抗,無疑就是使得傷亡人數不斷增加,還可能讓百姓受苦。劉禪打開城門投降,雖然因此背上了千古的罵名,但是卻保住了百姓的安危和財產的安全。
如何評價劉禪
有個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説的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故事,説他軟弱不能,不思進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即使有諸葛亮的輔佐也沒有用,最後江山也落到了別人的手中。到現在,人們也常常將那些不思進取,沒有進取心的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於是,從古到今,劉禪在人們心中昏庸的形象日漸深刻,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電視劇《三國》劉禪扮演者
外貌從劉禪的個性特點來進行分析。在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上,劉禪體現出大度和忍讓。
首先,劉禪在繼位的時候才十七歲,劉備在臨終前叮囑他要凡是都跟丞相進行商量,都要聽從丞相。於是乎,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辦,對於掌管大權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謙讓。
其次,劉禪對於諸葛亮的治國策略都予以支持,儘管有所不和諧,但是劉禪還是選擇相信諸葛亮的行事方法。諸葛亮發動勞民傷財的北伐戰爭,劉禪並不是很同意,但是考慮到蜀國的穩定,劉禪還是選擇了支持諸葛亮北伐。
再次,劉禪不僅對諸葛亮百般忍讓,對於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因為叛亂被殺,劉禪沒有對魏延進行否定,而是説既然已經獲罪,仍然念及之前的功勞,賜予棺材安葬他。這一點能看出劉禪對臣子的寬容,不會因為叛亂而把之前的功勞全部抹掉。
最後,劉禪因為生活開始腐化,受到了大臣的勸諫,劉禪也沒有因此大怒而殺掉他們。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劉禪採取不輕易用武,而是選擇將事情化小的態度。
劉禪是怎樣的人
世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看待三國時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頗。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在演義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無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無建樹,亡國後還在洛陽安逸渡日,對於蜀國毫不懷念。他一直作為歷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傳於世人之間。
劉禪
然而劉禪真的如此無用嗎?他17歲登基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國時期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國的封建王朝裏,他作皇帝的時間也是排的上數的。在和平時期做一個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説是動盪的三國年代。《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多次誇獎劉禪聰穎智慧,且他在《與杜微書》中也稱讚劉禪天資仁敏。諸葛亮自是不必説違心之話,而劉備也不是不會識人之人,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漢政權就是他們兩人一手建立起來的。所以劉禪不會是愚笨之人。
劉備去世之後,雖説劉禪繼承了帝位,但是蜀國的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較,國必傷之。劉禪對諸葛亮的處處相讓,不和他爭辯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説明了他心志的堅忍。
樂不思蜀,是劉禪被後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國原本就是三國之間最弱的一個國家,蜀國的國力是年年在後退,亡國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國投降。沒有一個在金字塔頂峯做過國君的人會願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國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司馬昭設了一場鴻門宴,若他不説樂不思蜀,不做出這樣的行為,那些蜀漢舊臣們必會遭到司馬昭的截殺。説他愚笨,倒不如説他是大智若愚。
劉禪為什麼投降
當時鄧艾與鍾會分別進攻蜀漢,蜀漢主要的軍力都由姜維率領與鍾會對戰,而鄧艾此時偷渡陰平兵臨城下,諸葛瞻戰死在綿竹。劉禪手上沒有軍隊與鄧艾相抗衡,在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投降。
劉禪
首先,綿竹是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諸葛瞻和黃崇的軍事能力都不錯。但是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率領大軍直接到達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沒有了主意。臣子們向劉禪提出的建議不是逃亡東吳就是要求南下,沒有人説要堅守城池,他們不覺得蜀漢能逃過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堅守之法。
其次,成都內的軍隊實力不及鄧艾,在當時的情況下,反抗只能產生更大的傷害。而且如果劉禪真的與鄧艾打戰,蜀漢的都城成都就會成為主戰場,那麼千千萬萬的蜀漢百姓因為這場戰爭會家破人亡,成都地區會受到嚴重的破壞。而且這場戰爭還一定能打的贏,如果堅持到姜維的援軍,贏了,但是蜀漢在短時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戰爭。東吳和魏國隨便哪國來攻打,都是必敗之勢。如果還是輸了,那麼亡國的百姓,他們的生活會更加的困難。劉禪是蜀漢的君主,他的選擇將會決定整個蜀漢百姓的生死,有哪個君主願意做亡國奴,願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只要他心裏有百姓,他就沒得選擇,只能投降。
後人因為劉禪不戰而降,覺得他特別的昏庸,並給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劉阿斗”的稱諱。什麼樣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
劉禪昏庸嗎
劉禪並不昏庸。後人認為劉禪是軟弱無能的昏庸君主,有兩個很大的原因,一是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沒有率領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納了譙周投降的建議,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二是司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樂曲時,劉禪沒有一絲的傷心,還對司馬昭説:此間樂,不思蜀也。
劉禪
劉禪十七歲登基為帝,劉備在遺詔之中,囑咐他諸事都要和諸葛亮討論,無論政事大小,都要聽從諸葛亮的決策。在當時,他實際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手中並無實權。諸葛亮曾經誇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的形象歷來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會奉承迎合劉備來説違心之語,由此可見劉禪是聰慧的。所謂“大智若愚”,詮釋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聰慧,真有那麼昏庸,他如何在帝位達42年;若他不裝聾作啞幾十年,怎麼會有一個平和安祥的蜀漢。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劉禪一人走過來的。若真沒本事,昏庸無道如何在那麼動亂的三國生活下來,怎麼在君位之上安安噹噹地坐着,又怎樣讓蜀漢百姓生活地安寧。
劉禪的投降與“樂不思蜀”,恰好説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裏有百姓。大軍進犯,失敗是必然的,作為一國君主,並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還承擔着千千萬萬的蜀漢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漢必將血流成河。而在司馬昭的問話之時,若他表現一絲傷感,必會引起司馬昭的戒備,後果不知會怎樣。劉禪並不昏庸,反之他聰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於亂世,身為帝王,手中卻無實權,一切只能歸於無奈。
評價劉禪
世人都説劉禪是懦弱的、無能的人。其實不然,世人的如此偏見如此可笑。殊不知劉備是何人,能開創了蜀漢基業的又豈是泛泛之輩。他會將自己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交給一個無能的懦弱無能的人麼?
劉禪
其實劉禪的才能都被後人所誤解了。劉禪登基,對外交好吳國,對內讓百姓休養生息,將軍李邈在諸葛亮去世後上書含沙射影的説諸葛亮有對蜀漢有不軌之心,想以此討好劉禪,誰知劉禪勃然大怒,下令將李邈處死,因為他知道諸葛亮可能能力還有所欠缺,但是對蜀漢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這裏可以看出劉禪的識人之能,一個無能的人不會有這樣的才能的。
還有一件事更為體現劉禪識人用人的能力,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了蔣琬做大司馬,主管行政方面的事情,還監管軍事。隨即有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方面的事情,監管行政。這就是將原本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二,而且兩人所主管的事情都是對方所監管的,讓他們兩個人相互制約。還有蔣琬、費禕能與諸葛亮和董允被合稱為“蜀漢四相”又豈是泛泛之輩,所以劉禪能慧眼識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其實劉禪只是一個文學與史學的犧牲品,為了神化一個人,就要減少他的錯誤,提高他的才能,甚至於還要將其本身的錯誤推給其他人。很不幸的,我們的後主劉禪就成了神化諸葛亮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