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的朱瞻基是怎樣一個皇帝?他對明朝有哪些貢獻?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經典

朱瞻基出生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據《明史》記載,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爺爺朱棣夢到他太爺爺朱元璋授予象徵皇權的大圭,並説道:“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睡醒後下人跑來向他稟報説世子朱高熾家剛剛誕生了一大胖小子,此子便是朱瞻基。

在離奇夢境的暗示下,朱棣開始致力於籌備造反事業。也正是因為夢境的原因,他對朱瞻基特別喜愛,認為這小子是老天爺賞賜的特殊“禮物”。

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名義正式起兵對抗建文帝朝廷。經過三年時間的“靖難之役”,朱棣打敗建文帝,成功奪取了皇位,成為明朝歷史上的第三任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在當上皇帝后,朱棣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是冊立誰為太子的問題。老大朱高熾宅心仁厚,善於處理行政事務;老二朱高煦強悍果斷,擅長軍事謀略。兩個兒子各有優點,這令朱棣感到很難取捨。關鍵時刻,“世子黨”成員解縉拋出了“好聖孫”理論,這讓朱棣茅塞頓開。於是他宣佈冊封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永樂九年(1411年),朱瞻基以嫡長孫身份被立為皇太孫,正式成為朱棣皇位的第三代接班人。

真實歷史上的朱瞻基早年生涯比較平穩,並沒有《大明風華》中那麼波瀾起伏。當時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雖然覬覦皇位,但始終沒有掀起什麼大的風浪。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承皇位,朱瞻基則成為了皇太子。

朱高熾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八個月,他在執政最後階段確實派朱瞻基前往南京。不過目的並非像《大明風華》中所説的那樣是為了防備已公然造反的朱高煦和朱高燧,而是為遷都回南京做準備。事實上,在這個階段朱高煦還沒有起兵。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八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朱瞻基以皇太子身份承襲帝位,史稱宣德皇帝(明宣宗)。

真實歷史上的朱高煦造反發生在朱瞻基即位一年後。當時朱高煦以朱瞻基違背先帝定下的規矩且用人不當為由正式起兵,打算重新複製當年的“靖難之役”。然而這場叛亂的影響程度遠沒有《大明風華》中所演繹的那麼猛烈,事實上整個叛亂只持續了二十來天,朱瞻基御駕親征,但他所率的主力部隊還沒抵達,朱高煦就被老將薛祿所率的先頭部隊給拿下了。

在平定了朱高煦叛亂後,朱瞻基又下旨召回了駐紮在安南(今越南)的明軍,結束了明朝對安南的統治。此舉雖然是放棄了當年好不容易打下的領土,但也為明朝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因為安南各階層人民二十多年來一直反抗明朝統治,朝廷為此投入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卻看不到任何平復反抗的希望。與其堅持徒勞無功的軍事行動,不如早點“割肉”為帝國積攢更多實力。

朱高熾與朱瞻基父子在位的這段時間被後世稱為“仁宣之治”,是明朝276年時間中,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朱高熾雖只在位八個月,但永樂朝遺留下的不少弊政都是在這短短八個月時間中被扭轉過來的,因此後世對洪熙皇帝朱高熾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而宣德皇帝朱瞻基則是在父親一系列仁政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化改革,使得大明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在行政方面,朱瞻基執政期間強化了御史的監察職能,使得監察工作可以滲透到大明王朝的各個領域,有效整頓風紀,淘汰了大批屍位素餐的官員。此外,朱瞻基還正式將“巡撫”職務制度化,有效解決了地方平級部門之間互不協調的局面。

在軍事方面,朱瞻基執政初期解決了朱高煦叛亂和安南問題。之後又通過重建兵員花名冊的方式,確定各軍事單位實際兵員人數和所需的糧餉,搞定了軍隊中吃空餉以及軍官侵吞士兵口糧等問題。

在經濟方面,朱瞻基執政期間重新組織財政和實施救濟措施。大幅減輕百姓的負擔,並讓許多在永樂末年為逃避沉重税負背井離鄉的百姓重回故鄉。

總而言之,朱瞻基統治下的大明王朝沒有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壓力,沒有文官集團之間的黨爭,沒有宦官專權的局面。整個國家呈現政治清明,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如果要讓一個現代人穿越到明朝,那穿越到朱瞻基在位時期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