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和卡梅倫聯合宣佈了中資參股英國 Hinkley Point C 核電站,為期四年多的英國下一代核電站肥皂劇終於初步塵埃落定。筆者在買方賣方做英國電力市場的財務投資正好橫跨了這個項目的前世今生,從局外人的角度來數落一下商業和金融上的考量。
英國近三十年來第一個新核電站
作為英國所有現存核電站的運營商和世界最大的核電企業,EDF 將在 Hinkley Point 建造裝機容量 3.2GW,項目造價 160 億英鎊的新一代 EPR 反應堆,預計 2025 年建成,中廣核作為財務投資者將入股 33.5%。中法雙方還達成初步意向,在下一個使用 EPR 的 Sizewell 項目中參股 20%,並和 EDF 合作開始中國華龍 1 反應堆的英國准入技術審批,在未來在 EDF 的 Bradwell 項目中使用,並中資佔股 65.5%。
看起來很美的 EPR
除了英國官方,業界和媒體對這個項目一直都在批評和懷疑。EDF 和 Areva 下了血本研製的 EPR 反應堆技術活得很辛苦:全球第一炮芬蘭的 Olkiluoto,1.6GW 的機組從 2005 年開始施工,預算 32 億歐元 2009 年完工,最新預算 85 億歐元 2018 年完工,遲到 12 年且 Areva 和項目夥伴西門子仍在打官司。全球第二炮,法國本土 Flamanville,1.6GW 的機組從 2007 年開始施工,預算 30 億歐元 2012 年完工,最新預算 105 億歐元 2018 年完工。全球第三炮,EDF 和中廣核合資的中國台山機組,1.6GW 的機組 2009 年開始施工,預算 80 億歐元,經過“短暫”一到兩年延期將在今年和明年投產,恩這是一個被 EDF 作為成功故事宣傳的項目。全球第四炮,Hinkley Point。恩前兩炮實在太痛,Areva 已經走了一個項目鉅額虧損 / 大裁員 / 股價跳水 / 法國政府救濟的輪迴了。
EDF 在英國建新核電簡直艱苦如往生,英國在運營項目的合作伙伴 Centrica 首先玩不起退出,EDF 於是開始了一邊跟英國政府扯皮要補助,一邊全球找新合作伙伴的旅途。英國政府討價還價終於答應了 £92.5/MWh 隨通脹浮動為期 35 年的補助電價,還提供債務擔保,合作伙伴又毫無眉目。中資有意向參與合作了,歐盟又開始審核英國的補助是不是違反歐盟法規。歐盟過審了,項目夥伴又在討價還價技術轉讓和未來用國產技術。合作框架談差不多了,法國和芬蘭項目又延期出負面新聞,聽説中國要控股未來項目英國情報部門又嘀咕上了。這麼幾年折騰下來,前後兩任 CEO 都快被資本市場分析師問殘了。終於在預定 Financial close 的快四年後,馬上,可能,應該,差不多要搞定了。
中國贏了麼?
單看 Hinkley Point 項目,沒有。核心技術組建來自 EDF 和 Areva,配套組件和 civil 施工來自英國和歐盟供應商,沒有中國技術,沒有中國合同,創造的就業和建設期間的經濟輻射效應是屬於勤勞勇敢的英國和歐盟人民的。既然只是純粹的財務投資,作為政府擔保的 35 年補助電價,以基建投資著稱的英國,歐洲和北美的基建基金,養老金,保險公司,以及世界各土豪國的主權基金為什麼一個都沒進來呢?這個項目的財務模型所有能拿出十億英鎊以上投股權的機構也都看了至少兩年多了,沒有項目延期和超預算的基礎回報率是勉勉強強看得過去的,如果稍微小延期一下,回報基本就離買 30 年國債不遠了,要是大延期一下,基本等於賠本貸款支持英國建設了。看看法國和芬蘭的先例,恩除非英國政府答應全部施工人員工資加班費、鋼筋水泥盒飯都按中國標準給報銷一下差價,萬惡而短視的資本主義金融市場沒看到參與的好處啊。歐盟好死不死還拆台,報告明明白白去打臉,説我們覺得項目建成需要 245 億英鎊,而且最壞可能得再來 100 億。
恩然後就是後續兩個項目和未來在英國建中國技術反應堆的一盤大旗了。仿照高鐵模式,在發達國家驗證能力,之後行銷全球,讓外國專家大吃一驚,想想真是美妙。首先後續項目籤的不是最終協議,連諒解備忘錄 (MoU) 都不是,是 Heads of Terms,沒有約束性的。其次,EPR 在英國技術過審用了五年,EDF / Areva 提交了上千份技術文件,幫政府審批報銷了三千五百萬英鎊。另兩個英國新核能的候審技術,西屋的 AP1000 和日立 / 通用的 ABWR,都是 2007 年最早提交申請的,目前預計最早 2017 年可以審批完成。從序列上來説下一個 EPR 機組的 Sizewell 是排在預計給華龍留的 Bradwell 前面的,更早送審的其他兩種技術也都是有項目等着競爭的。最理想的情況,在 2030 年之前華龍反應堆能在英國破土開始施工。送審中國反應堆是很棒的長期商業戰略,重音長期。
EDF / Areva 贏了麼?
勉強。 Hinkley Point 的項目回報不夠高,但 EDF / Areva 在 EPR 研發上下了血本,哭着也要建完,打腫了臉也要再往國際上賣幾套。雖然 2008 年阿聯酋選了韓國技術,2011 年意大利決定不玩核能,2010 年芬蘭新項目出局(不出局才見鬼),2012 年捷克選了俄羅斯技術,美國 2007 年就送審但技術批准現在都沒過,在中國倒是咬死不技術轉讓還賣出去幾套,但別人轉讓技術了,中國弄出國產了……法國不哭。
英國贏了麼?
我們做個簡單算術:3.2GW 的核電站,補助電價是 £92.5/MWh,一年算運行 90%,也就是 25TWh 發電量。英國現在市場電價是 £45,如果這個差價保持不變,一年的補助總額是 12 億英鎊。發電補助最終分攤到售電企業並傳遞給全英用電企業和家庭,一共補助 35 年,而且是隨通脹增長的哦。當然如果未來電價接近或者高於 £90 英國消費者就賺了,英國邊際電價由燃氣發電成本決定,假設市場燃氣機效率和穩定的碳排放價格,電價翻倍需要氣價翻一倍更多,大概相當於對應的油價需要十年內回到 $130-150 一桶,今天的美元,再待在那 35 年,且隨通脹增長。英國政府你想對賭油價不?我認識很多對沖基金很願意來做對家的。
有機構計算英國每户家庭每年要為 Hinkley Point 多交十幾英鎊,聽起來貌似還勉強可以接受。但 245 億的造價,按現在有真實報價可以馬上開工的 CCGT 來算,可以建 55GW,足夠把全英 90GW 發電容量裏面全部的現有煤電、CCGT 和核電完全替代掉,而且運行起來不需要補助,燒天然氣還低排放哦。英國報紙已經吐槽政府的補助計劃好幾年了,説新電站光算建設成本就等於橫貫倫敦遠郊的 Crossrail,倫敦奧運會全部場館和希思羅一個航站樓的總和了。油價跌到 $50 左右以後這個項目的貴已經不是一般扎眼了,而且英國媒體最近還憤怒地發現 EDF 只要在 2033 年前建好就都不算違約。
能源部和財政部臉再腫也是要推廣的,畢竟施工建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和經濟輻射效應(具體金額不詳),新核電可以緩解英國可能的用電緊張(英國電網預計最緊張的時間是 2015 到 2018 年……),而且萬一隨着新能源推廣和新 CCGT 建設,英國電價保持平到降,法國人又超期超預算,未來成本核算到根本用不着第二個新核電站的時候,一對好基友卡梅倫和奧斯本也卸任回家老婆孩子熱茶壺去了。
尾聲
歐洲的高人工成本和反核能社會環境是歐洲的現實。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碳排放大户,用安全可靠的核電技術去慢慢取代中國的煤電,不單是對中國的經濟,也是對世界的功德無量。如果能在孟加拉人民泡在海里之前在中國推廣安全穩定的核電,減少温室氣體排放,這才是最大的面子。如果有那麼一天,英國一個項目的小九九其實我根本記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