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遷筆名 司馬遷為什麼把陳涉歸入世家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司馬遷筆名

司馬遷作為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傾其一生完成了《史記》這部著作,從而獲得了在中國歷史上崇高的地位。很多敬佩司馬遷的人都想了解有關司馬遷的生平事蹟,比如司馬遷筆名是什麼。

司馬遷塑像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為自己做過自序,但遠遠沒有他筆下的其他帝王將相和文人大夫那般詳盡,如果司馬遷能夠知道《史記》將會在中國歷史上有着如此的高的地位,或許他會把自序寫的更為詳細一些。然而司馬遷的很多事情在歷史上都是不明瞭的,比如説他的生卒年、最後去向等,這裏面也包括了司馬遷筆名。

很多人會好奇司馬遷筆名是什麼,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所謂的筆名,只是後人對司馬遷的稱呼和司馬遷的自稱並不相同,從而引起了部分人的猜測和誤解。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曾擔任太史令,他的《史記》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中也有一篇《太史公自序》。在司馬遷完成《史記》後,曾把它拿給東方朔看,東方朔為這本書起了名字叫做《太史公書》。之後《太史公書》便被人們稱作《史記》並流傳至今,造成很多人誤會太史公是司馬遷的筆名,實際上太史令是司馬遷的官職,太史公是人們對司馬遷的尊稱,並不是司馬遷的筆名。

由此看來司馬遷是並沒有筆名的,但人們對他的稱呼卻不少。如太史公、歷史之父、史聖等,都體現出人們對司馬遷的尊敬與懷念。

司馬遷的資料

司馬遷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史記》上到遠古時代的皇帝,下到漢武帝初年,這中間跨度3000餘年。司馬遷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到了對生命最遙遠的延伸,他書寫編撰無數人的資料,卻沒有整理他自己事蹟。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説,現在通過史書記載,我便彙總部分司馬遷的資料。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從小便對歷史產生了興趣,這與他的出身息息相關,他的父親便是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由於未能隨行漢武帝的封禪大典,鬱鬱而終,最終有司馬遷結果父親的職責。編撰歷史不僅是父親的意願,也是司馬遷自己的追求。我在蒐集到的司馬遷的資料當中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史官,更是一個梳理了歷史脈絡的為人。

編撰過程中,司馬遷風雨兼程,遊歷各個地方,還要憑藉自己的判斷和推理去除歷史中不可信的地方。對每一個人物並作出客觀的評價,可謂耗盡了心血。但這些司馬遷無怨無悔,可是人生最大的災難突然降臨。由於自身的耿直,在對李陵投降匈奴這件事的看法上與漢武帝產生分歧,武帝一怒之下處以宮刑,使司馬遷承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但他經過一系列的思想仍然編撰史記。如此之偉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一半是屬於司馬遷的。

司馬遷的資料應該是歷史上所有史官當中最詳盡,因為人們佩服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從司馬的資料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心酸,太多的艱苦,但親身經歷這些事件的司馬遷堅強的站了起來。司馬遷的資料在向人們描述什麼是堅韌,什麼是死有重於泰山。

司馬遷為什麼把陳涉歸入世家

在《史記》中,人物傳記主要是分為三類來歸納的,主要依據就是人物的地位。收錄皇帝的叫“本紀”,收錄諸侯的叫“世家”,還有就是收錄一些有傑出貢獻的人士的叫“列傳”。但是這個分類也只是一個大致的分類,其中也有幾個是例外的。

《漢武大帝》的司馬遷形象

如,沒有當過皇帝卻被歸類到“本紀”裏的項羽,還有不是王侯卻被歸入“世家”一類的孔子,還有就是隻是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卻也被司馬遷歸入到“世家”的陳涉。所以説,這個分類的方法,只是一個大致方向上的分類,具體到每個人的時候,還要看這個人的功績和司馬遷個人的喜好來進行分類的,當然這個是極少數的例子了。

陳涉就是陳勝,是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對推翻秦朝的統治有着重要的作用,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因此,司馬遷對陳涉這種能夠為百姓着想,在強權之下揭竿而起不願為人魚肉的勇氣非常的敬佩,因此破例將陳涉收錄到了“世家”之中。還引用賈誼的《過秦論》來代替自己對陳涉的評價,司馬遷對陳涉的感情可見一斑。

其實從這些方面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歷史除了尊重史實之外,還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司馬遷用自己的價值觀為人們去判斷千百年來這些為人的功績,並將他們的事情傳給下一代,所以司馬遷對歷史上許多人物的看法,影響着後世許多人對歷史人物的態度。


形容司馬遷的成語

司馬遷作為中國歷史的偉人,斷不敢隨意評價,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我搜索一下形容司馬遷的成語,大多關乎堅忍不拔身殘志堅之類。這樣形容當然貼切,但是總覺得形容司馬遷的成語不能只拘泥其精神和身體上。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我認為在其成就上仍可加以描述,比如鴻篇鉅製、恢弘鉅著、震古爍今、名垂青史等更加在側面反映一個人的偉大。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的編寫《史記》過程中可謂歷經艱辛,十二歲就開始遍訪全國各地,收錄詳實的材料歷史資料。在身受宮刑之後忍受着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摺磨,仍然堅持完成《史記》的編撰,這份精神不得不讓人歎服。原本恢弘鉅著這類成語是形容《史記》的成語,但我覺得作為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會更為恰當。

司馬遷歷時十三年,寫下一百二十篇共計五十二萬餘字,前後收錄了跨度三千餘年的歷史,能夠完成如此宏偉的工作,司馬遷名垂千古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身體遭受折磨之後仍能堅持編撰,這不是堅強形容的那麼簡單,更應該是堅忍,堅強隱忍。不管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有多麼多多麼貼切,就算所有的成語在司馬遷以及司馬遷的史記面前都是蒼白無力。司馬遷的《史記》是無韻之離騷,悠悠唱響了華夏的千古文明。在五千年的歷史潮流中,司馬遷是前三千年的掌舵人,在書本上書寫着華麗的詩篇。

後人對司馬遷的評價

司馬遷作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傾盡一生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這部著作的完成過程並不順利,司馬遷為寫書先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撰寫過程中又獲罪受宮刑下獄,可以説《史記》是他畢生的心血。那麼後人對司馬遷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司馬遷畫像

漢朝楊雄曾著《法言》一書,書中寫到“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因此也成為了第一個讚頌司馬遷實錄精神的人,他提出的司馬遷據實記錄人物和司馬遷鍾愛奇才的觀點也被人們所認同。班固是一個系統評論司馬遷的歷史人物,在班固的《漢書》中,班固專門做了一篇《司馬遷傳》,文中寫道“自劉向、楊雄博極羣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班固很好的讚揚了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紀實精神,令後人歎服,而司馬遷的紀實精神也成了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唐代文人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在他看來司馬遷的文學風格是“雄深雅健”。韓愈也曾説過“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表現出韓愈對司馬遷的崇敬。宋元時期,馬存和鄭樵也先後對司馬遷發出讚歎,其中馬存主要是讚歎了司馬遷的壯遊,他説司馬遷“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因此司馬遷的文筆或奔放浩蕩,或深沉含蓄。南宋史學家鄭樵則認為“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可見鄭樵對司馬遷的評價之高。

明清時期的金聖嘆、錢謙益、章學誠、趙翼和梁啓超都先後對司馬遷作出評價,其中金聖嘆可以説是司馬遷的知己,他對《史記》的探討獨樹一幟。趙翼稱司馬遷為“史家之極則”。而梁啓超則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並對《史記》做出極高評價,並説“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到了近代,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也提到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郭沫若更是讚賞司馬遷的才華,他曾為司馬遷祠題寫碑文,寫道“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讚語。而翦伯贊更是認為司馬遷是我國史學的開山祖師。

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

班固是《漢書》的作者,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漢書》和《史記》都是我國四史之一。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是説班固對司馬遷寫史記的評價。

班固畫

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這句話,出現在班固的《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中對司馬遷以及他的著作《史記》的評價。原句是:又其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遷之微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很多關於是非判斷方面是存在一些錯誤的。比如説倫天仁大道是先講的黃老之後説的六經。在敍述遊俠的時候並沒有記錄下真正的處士,卻讓奸雄之人進入了列傳。而在記錄農商物產的《貨殖列傳》中,司馬遷推崇的是有勢力的人,卻羞辱了貧賤之輩,貶低了貧困人民。

由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我們可以看出班固對於司馬遷《史記》的批判態度,他直接點出了《史記》中的不合理之處,給後人研究《史記》一定的啓示。當然,作為四史之一和我國古代偉大的史書,《史記》無論在撰寫形式和手法上,還是內容篇幅上,都是我國史書中的一座里程碑,《史書》對於研究漢朝之前的歷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大家對班固論司馬遷為史記的意思都已經明瞭,也建議大家正視《史記》這部史書,吸取它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