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卜算子》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蘇軾有哪些趣事
蘇軾《卜算子》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蘇軾有哪些趣事?蘇東坡是宋代大文學家。烏台詩一案引發了對蘇軾的審查,蘇軾被收押大牢,後來雖然放出來了,蘇軾卻被貶了官職。在遷往黃州後,蘇軾一個人獨自居住在定惠院。他夜裏睡不着看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提筆寫下了這首卜算子。
蘇軾畫像
圓月缺失,成了月牙兒,高高的掛在稀疏的梧桐枝椏上。水漏流盡了最後一滴,時間也到了深夜,人羣的喧鬧也安靜下來,沒有了聲響。沒有人在乎一個居住庭院的人獨自徘徊。天地只有似乎只有天上遠遠的飛雁的身影作伴。那天上飄渺着的大雁似乎受驚了掉轉了方向,回頭飛去,然而大雁即使有什麼心緒也沒有人能夠明白。高飛的大雁經歷過了許多可以棲息的樹枝,但是它並沒有停下來落腳而是躲進了沙洲自願忍受着寒冷淒涼。
這首詞共有八句詩,寥寥數字卻把一人獨居和孤雁飛落沙洲的景象描繪出來。運用缺月,疏桐,漏斷,初靜,來暈染寂寞失意之人的孤獨住所。用一個問句來過渡孤雁,直接銜接到孤雁的飛還又不肯落下,最後停留在淒冷的沙洲的景象。
蘇軾用詞老練,表意精準,幾句詩詞的意境仿若寂靜的山水畫,沒有過分渲染的色彩,沒有多餘的雜物,讓人讀罷不禁深感哀傷。全篇字詞清冷,用意巧妙,借大雁抒發了自己不為俗世所染,清高自傲的心境,是宋代的名作,後人也多稱讚和學習這首詞。
浣溪沙 蘇軾
蘇軾,作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大名家,留下了多首膾炙人口的傑出之作,他生於北宋期間,宋詞便是當時文學創作中的一大流行線,而蘇軾便是個中翹楚。他的有名之作太多,其中浣溪沙便是其中極為出名的一大系列。
浣溪沙 蘇軾
可能大家會疑惑,為何浣溪沙是一大系列,在眾人眼中這應該是蘇軾的眾多宋詞中的一首,浣溪沙為題名。然而大眾眾人意料之外,浣溪沙的確不是宋詞的題名,而是一個序列的名稱,其來源也並非在宋朝,而是興起於唐朝,作為教坊的曲名曲線,後隨時朝代的更迭,演變成了宋代的詞牌名。
詞牌,説的就是宋詞的格式。因為宋詞格式變化多種,種類可達1000餘種,為了更好的辨認和區分它們,便將不同的格式用不同的詞牌名進行區分。浣溪沙便是其中的一類,主要格式有五種,字數分別可為四十二、四十四、四十六字三種。
蘇軾的浣溪沙共有4-5首,《簌簌衣巾落棗花》便是浣溪沙系列中的一首,整首詞的意思是講述蘇軾在路途中的見聞和感受,因為路途漫長,昏昏欲睡而實在口渴難耐,便敲開一位農家的門,想討口水喝。浣溪沙上半段是用來寫景,下半段用來抒發情感。藉着對路途中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蘇軾雖勞累但看百姓安居樂業而感到淡淡的興奮之情,同時也體現了蘇軾是一個愛民、體恤百姓的好官。
定風波 蘇軾
定風波,作為蘇軾的又一系列力作。定風波也是冠以這一系列的詞牌名。在此係列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了,下面就來看看這首詞的內容。
定風波 蘇軾
整首詞分為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上面的暗紅色小字,交代了創作此詩詞的時間和背景,創作的時間為當年的三月七日,地點為黃岡東部的沙湖,當時蘇軾正值人生低谷時期,就如同他在途中遇到的那場雨一樣,將自己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但是自己卻不自覺,後來雨過天晴,這便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創作背景了。
第二部分便是這首詞的正篇了。通篇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在行進的路上不要因為聽到風雨聲而感到害怕,為何不能以便吟誦一遍慢慢行走,拿着一根竹棍穿着一雙輕便的鞋便能夠比騎馬更好,不要怕,披着蓑衣便能在江湖中行走,平安一生。凜冽的春風撲面而來,使得我的酒意醒了過來,感覺到身上有些冷,但雨後太陽卻在迎接我,經歷過這場風雨後回首看,繼續行進下去,不要管它是天晴還是風雨。
蘇軾當時從政正經歷着人生的最低谷,為官被貶至偏僻的黃岡沙湖之處,正可謂是正在經歷風雨,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是該進還是該退。正如同此詞中的第一段描寫,但蘇軾為人心胸開闊,細細思考過後便能豁然開朗,從容面對,表現出作者處於逆境並不灰心,繼續堅持目標的偉大志向。
蘇軾趣事
蘇軾是才華橫溢的一代文豪,其文學成就代表了宋朝時期文學的最高峯,這樣一個人是非常機智的,也是非常幽默的一個人人,在生活中處處顯示出自己的智慧,蘇軾的許多小故事現在還在民間流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趣事,下面小編就講一個蘇軾赴宴的小故事,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蘇軾的機智,也可以看到蘇軾的才學。
蘇軾畫像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去京城參加科考,但是有六個人看不起蘇軾,就想戲弄一下蘇軾,於是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想要在席間戲耍蘇軾。蘇軾接到邀約欣然前往,入席之後,一人提議,要行酒令,酒令的內容必須要包含一個歷史典故,這樣就可以獨享一盤菜,其餘五個人都大聲贊成,於是就開始了。
一個人説:“姜子牙釣魚。”於是端走了魚;另一個人説:“秦叔寶長安賣馬。”於是得意的拿走了馬肉;又一個人説:“蘇武貝湖牧羊。”第三個人志得意滿的拿走了羊肉;第四個人説:“張翼德涿州賣肉。”又將肉拿到了自己面前,最後一個人説:“關雲長荊州刮骨。”最後一盤骨頭也被他拿走了。六個人幸災樂禍的看着蘇軾,蘇軾不慌不忙的説:“秦始皇吞併六國。”於是將六盤菜都拿到了自己面前,六個人目瞪口呆。
這則故事是民間笑談,至於蘇軾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不得而知,總之可以看到民間對蘇軾的智慧與才學是相當崇拜的。
蘇軾晚年
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為後來曾經在田園間種田所以自己又號稱“東坡居士”。他在詩詞、書法、書畫等各個領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時期文學史上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蘇軾性格生性豁達,為人坦率認真,他用自己的詩詞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態度。但是這樣一個著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卻有了很大的變故。
蘇軾雕塑
首先是從煕寧四年(公元1071年)開始,朝堂之上開始發生轉變,革新變法讓蘇軾有些難以接受,他曾經當着眾大臣的面談論革新的不足之處,因為當時他和朝中許多大臣政見不合,蘇軾只好請求外放,多次到偏遠的地區為官。
後來1080年所發生的“烏台詩案”更成了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直接被抓進牢獄幾次差點喪命,後來還是因為趙匡胤曾經説過不殺賢士這樣的話,蘇東坡這才逃過一劫。他被貶到黃州這樣的偏遠地區,有段時間竟然種田為生。到了1084年(元豐七年)才離開黃州要到汝州去走馬上任,因為路途遙遠且手中經費不足,再加上當時他的小兒子又不幸夭折,種種的打擊夾雜在一起也讓蘇軾身心盡疲,他上表請求去常州居住,這才漸漸安穩下來。
蘇東坡後來也在官場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漸漸的對官場和仕途已經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時候,已經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蘇軾年事已高,終於還是在迴歸的途中逝世。
蘇軾墓誌銘
蘇軾的墓誌銘是蘇轍所寫,原名為《東坡先生墓誌銘》。後來,這篇文章被收錄在《東坡樂府箋》一書中。蘇軾去世之前,曾給弟弟蘇轍寫信,讓弟弟為他寫墓誌銘。1101年,蘇軾去世,按照哥哥的囑託,蘇轍完成了《東坡先生墓誌銘》,文中寫到了蘇軾的人生經歷。後來,這篇《東坡先生墓誌銘》也成為研究蘇東坡的重要材料。
蘇軾墓誌銘
蘇轍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出蘇軾的人生經歷,並講述了蘇軾為官期間的品行作為,詞藻樸實,內容充足,看後不禁潸然淚下。墓誌銘開頭提到蘇軾最後的人生軌跡,蘇軾被貶謫到海南島。四年後,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皇帝將蘇軾召回。第二年,蘇軾北上來到了浙江一帶,秋季時,蘇軾身患重病在毗陵去世。吳地的百姓知道蘇軾去世後,都相聚在集市上抱頭痛哭,當地讀書人知道這一消息後,絡繹不絕的來到家中祭奠蘇軾。
霎時間,蘇軾的死訊很快地在全國各地傳開了,大家紛紛流淚嘆息一代文豪的辭世。隨後,蘇轍以倒敍的方式講述了父親蘇洵常年在外為遊歷,教育蘇軾和蘇轍的責任就落在了母親身上。蘇軾從小對文學就有很深的見地,他脱口而出的語言,讓母親感嘆蘇軾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隨後,蘇轍又講述了蘇軾為官期間的政績,蘇軾和百姓們一起抵抗洪災,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蘇軾三過家門而不入。蘇軾生活雖然清苦困頓,但是他的精神很富裕,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蘇軾開創了什麼派
在當時那個時代,詩詞主要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那蘇軾開創了什麼派呢?
蘇軾的水龍吟
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蘇軾開創了什麼派已經很清楚了。當時的宋朝,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兩大派系。兩者具有顯著區別。豪放派主要是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而婉約派主要以李清照為代表。
首先來看豪放派,這一派的作品氣勢豪放,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奮發的感覺。而與此不同的是婉約派作品,語言含蓄,感情細膩,輕鬆活潑,同時多表達離愁別緒,給人深沉幽怨之感。有時候是寫男女戀情,有時候也有寫山水自然風光,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而蘇軾的詩作風格和做人風格以及一些個人經歷,導致了他的詩風一貫是豪放大氣。他應該算是豪放派的開山鼻祖,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豪放派特點主要體現在是視野廣闊,氣勢雄放,多采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守音律。豪放派的內部分派較少,主要也就是“蘇派”,“辛派”“叫囂派”的階段性分支。在後期,朝局變化,經歷世事變遷,豪放派得到了新的發展,悲壯慷慨的調風隨大局產生髮展,通過後世等人的繼承發展,蔚然成風。在中國詩詞歷史上,豪放詞派廣泛地影響詞林後學,不僅僅只是閃耀宋朝當時的文學歷史。從宋朝一直到清末,一直都存在大力學習蘇軾、辛棄疾的詞人,他們推崇二人首創的豪放派,並以此為榜樣,蔚然成風。
雖然蘇軾豪放派以豪放為主要風格,但是蘇軾卻不乏婉約派的細膩,例如他的《賀新郎·乳燕飛華屋》,還有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都是感情細膩之作。如果説蘇軾開創的蘇派屬於豪放派的代表,那麼不可否認的是,蘇軾同樣擁有婉約派的細膩,他的詩作,是文學史上的一座標杆。
蘇軾結局
蘇軾是一代文學大家,藝術家,政治家,但是蘇軾結局卻並不是那麼完美,甚至可以説是在經歷了跌宕起伏之後的悲劇結局。
蘇軾畫像
縱觀他的一生,他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真可謂是一波三折。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經歷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為為官之人,蘇軾在當時北宋史上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從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蘇軾經歷了三代,並且屢次被委以重任,屢次被貶。但是在政治發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真心實意為百姓做事。哪怕被貶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實做人,認真做事。但是最後蘇軾結局呢?
蘇軾的不幸是因那場烏台詩案而起的。因為在詩中抒發自己的感情,被新黨污衊陷害,説在詩中暗含不滿,諷刺朝廷腐敗。最後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被貶到黃州成為團練副使,但是行動受當地官員監視。在此之後,蘇軾對朝廷心灰意冷,心情鬱悶。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即將前往汝州。但不幸的是由於路途遙遠,幼子不幸夭折,後來蘇軾暫時前往常州休養。
1100年,在宋徽宗即位後,蘇軾得到大赦,復任朝奉郎。不幸的是在北歸途中,1101年,因病去世,卒於常州。他的兒子蘇過遵照父親的遺囑將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在宋高宗即位後,追封蘇軾為太師,諡號為“文忠”。這就是蘇軾結局,真是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