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英雄事蹟 文天祥從容就義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

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三人是宋末的傑出人物,其中以文天祥知名度最高,在宋元風雲之際,文天祥的英雄事蹟鼓舞了很多人,其品格與精神流傳至今仍然可貴。

文天祥拒絕降元

文天祥與南宋寶佑年間考取狀元,和一般人印象中的“文弱書生”不同,文天祥在幼時即崇拜忠義之人,曾放出不得到忠義的諡號就枉為男子漢的豪言。文天祥做官之後,不願與賈似道、董宋臣等人同流合污,因此受到排擠。不過,文天祥並未心灰意冷,在國家用人之際,他又回到了朝中。

當時的南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北方的元朝大軍正向江南步步逼近。文天祥率領義軍轉戰東南,攻守之間異常艱辛。公元1276年,南宋的謝太后帶着小皇帝投降元朝,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代表宋朝出使元營,不料被元朝丞相伯顏扣留。文天祥與近侍杜滸等十多人連夜奔走,才僥倖逃出,繼續組織抗元鬥爭。不久,文天祥被叛徒出賣,落入元朝大將張弘範之手。

文天祥不願做俘虜,在北押解去見張弘範的路上吞了龍腦自殺,但沒有成功。文天祥見到張弘範,不願給敵將行禮。張弘範就讓他寫信給另一位南宋大臣張世傑,勸其歸順。文天祥雖知張世傑不會投降,但也不願寫信,只作詩一首交差,這便是著名的《過零丁洋》。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詩充分表現出了文天祥捨身取義的決心,張弘範見勸降無望,將文天祥押解至元朝的大都。文天祥在大都三年,於元朝的威逼利誘無動於衷,最後被害於菜市口。

文天祥乃一介文人,但力主抗敵,多次身犯險境而志不改,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典範,連元人編修的《宋史》也贊曰:誰説科舉不能出偉丈夫呢?

文天祥的精神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國家處於危難之際,總有一些志士挺身而出,他們為國盡忠,為民請命,所以能名垂史冊。宋元之際,風起雲湧,以文天祥為代表的仁人義士給後人上了一堂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文天祥精神的真實寫照。

宋朝軍民抗擊元軍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將張弘範抓住,文天祥不願投降,吞龍腦自殺卻沒有成功。張弘範強迫文天祥寫信給另一位抗元名臣張世傑勸降,文天祥被逼無奈,説道:“我自己不能保全父母,怎麼有臉教別人背叛父母呢?”張弘範不肯罷休,再三逼迫,文天祥作詩一首給他。張弘範讀到詩的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擔心照汗青”時,被文天祥視死如歸的氣概所感動,於是不再勸降。第二年,張弘範率領元軍與宋軍在水上交戰,強迫文天祥觀戰。文天祥在船上觀看宋元兩軍交戰,文天祥看着南宋的軍隊步步潰敗,心知國家滅亡已成定局,心中的苦悶勝過死去。

張弘範知道文天祥不會輕易投降,就將文天祥交給元朝皇帝處置。在去燕京的路上,文天祥絕世八天,沒有死,於是進食。元朝政府多次勸降,文天祥都大義凜然地拒絕了,元朝政府擔心文天祥的存在會影響江南民心,於是決定將其殺害。在刑場,文天祥面不改色,拒絕了元朝皇帝給他的最後一次求生的機會,只説了一句“我的使命完成了”,便凜然赴死。文天祥死後幾十年,朱明代元,人們在文天祥被害的地方建立祠堂,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英雄。

文天祥紀念館

文天祥,江西廬陵人士,曾考取南宋狀元,當官當到了宰相的位置,爵位封到了“國公”。文天祥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天生一副傲骨,被蒙古兵抓捕之後,寧死不降。文天祥的凜然正氣不僅受到南宋百姓的欽佩,連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欣賞,但文天祥並不為所動,拒絕了元世祖的高官厚祿。

文天祥紀念館

元世祖覺得文天祥這樣的人不死,恐怕會影響江南的民心,於是下令處死文天祥。文天祥雖然已經死了幾百年,但是他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後人設文天祥紀念館等場所,用來緬懷這位氣節崇高的先人。紀念館位於吉安城東,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於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百餘畝,主體為一座仿宋建築,依山勢而建,氣派雄渾,周圍松柏聳翠,四季常青。內設展覽館,通過歷史文物、雕塑、文獻、圖像等形式分組簡介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蹟。

文天祥廣場

位於高郵的文天祥廣場也是著名的文天祥紀念場所之一。文天祥與高郵的情緣始於南宋德祐二年,當時文天祥和蒙古議和被扣,後脱身至高郵,作《高郵懷舊》等詩,廣場因此而建。

方飯亭

方飯亭乃文天祥被捕之處,後人在此建亭以表紀念。亭高9米,內置小亭安置一塊石碑,刻有文天祥畫像。除上述之外,在北京、江心、深圳以及南通等地均建有文天祥祠,足見文公雖死,精神永存。


文天祥的詩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天祥的詩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充滿了家國之悲,人生之恨。

文天祥畫像

文天祥的詩歌內容既充滿了英雄壯志,也飽含家國之悲。如文天祥《和中齋韻》詩云:功業飄零五丈原,如今侷促傍誰轅?俯眉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骨肉凋殘唯我在,形容變盡只聲存。江流千古英雄恨,蘭作行舟柳作樊。此詩共八句,充滿了對“功業飄零”和“骨肉凋殘”的傷感之情,作者的“英雄之恨”藏於字裏行間,乃作者的“啼血”之作。

文天祥後半生主要活動就是抗元救國,在盡忠保國的同時不免疏於對家人的照顧,對此文天祥頗感自責。“堂上太夫人,鬢髮今猶玄”“家山時入夢,妻子亦關情”“牀前兩小女,各在天一涯。所愧為人父,風物常年悲”,這一句句詩飽含了文天祥對老母親、妻子以及兒女的牽掛與愧疚,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不知為了救國而家破人亡的文天祥,是否曾經因為家人落下男兒之淚?

説到文天祥的詩,就不得不提到《過零丁洋》和《正氣歌》,前者作於文天祥被俘押送途中,後者作於文天祥在燕京羈押期間。如今,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之句已成警句名言,而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他的詩一樣,歷數百年而不衰。

文天祥從容就義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已經被歷史銘記,被後人刻在心中。

文天祥碑刻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廣東沿海被元朝將領張弘範俘虜,於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蹟早有耳聞,想要讓他投降,於是在宮中召見了這位南宋官員。當時,元朝宮廷禮儀是下跪,而南宋的禮儀則是作揖。文天祥見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禮儀作揖,卻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沒有強求。忽必烈讓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職待遇可以維持不變。文天祥不願當元朝的臣子,於是被關進了大都柴市的一個衚衕裏。

在文天祥被關押期間,元政府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都沒有答應。最後,忽必烈出於文天祥的號召力,還是決定殺掉他。文天祥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顯得從容不迫,神態沒有絲毫改變。這一天,關押文天祥的地方佈滿崗哨,老百姓聽説文丞相要被處斬了,紛紛奔向刑場。快到行刑的時候,監斬的元朝官吏問文天祥有何話説,並表示回答就可免於一死。文天祥沒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義後,家鄉的學堂將他的畫像和歐陽修像掛在一起,供學子們頂禮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也得以流傳後世,至今流芳。

念奴嬌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國南宋末年的一代名相,作為宰相的文天祥不僅因其寧死不屈的氣節而被後世紀念,亦因其詩詞的豪邁而被後人所稱讚。文天祥的詩詞頗有意境,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到:“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與(王沂孫)、叔夏(張炎)、公謹(周密)諸公之上。”

文天祥朝服像

文天祥的詞作《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作於1279年,乃其被押解至大都途中與友人的惜別時所作,這首詞意境幽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是文天祥詞曲的代表作。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念奴嬌·文天祥

文天祥自知大都之行有去無回,因此這首詞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韻味”。在縹緲無垠的江邊,文天祥與友人依依惜別,見江邊諸景,遙想吳蜀當年,不禁痛惜英雄末路,感慨國破家亡。同時,作者借古述今,以古人的英雄壯志表明自己絕不侍奉二主、向元朝統治者屈服的決心。《念奴嬌》只寥寥數句,而作者文天祥的愛國之情與凜然氣節卻真實而感人。因此,這首《念奴嬌》不僅是一首好詞,也是一首英雄悲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9 字。

轉載請註明: 文天祥的英雄事蹟 文天祥從容就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