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衡生在道光十年(1830年),李鴻章生於道光三年(1823年),相差七歲。但過去封建社會官大一品壓死人,因為長期在李鴻章手下為官,李秉衡就經常被叫做“李娃子”和李鴻章一樣,李秉衡也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成長起來的。
在李鴻章手下幹了12年,但卻對淮軍很有意見
為了儘快擁有功名,李輝德就花錢給兒子李秉衡捐了個“知縣銜”。
在晚清腐敗的官場,他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因此,工作業績很快就顯現了。上級對其也是青眼有加,像直隸總督文煜、劉長佑、曾國藩、李鴻章等對其都有所器重。從1863年起就在直隸工作,1870年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
一直到1884年,李秉衡在張之洞舉薦下以廣西按察使身份前往中法戰爭的後援基地廣西。然而,正是因為李秉衡在李鴻章手下幹了12年,在這12年間,李秉衡和李鴻章之間的矛盾也是日漸增長。
其根本原因就是李秉衡對部分淮軍及其親屬官員的貪腐行為的憤怒。正如李鴻章評價李秉衡是“北直(隸)廉吏第一”那樣,作為清官的他對淮軍上下很不滿。也正因為這種不滿,李秉衡無法與淮軍合作。最終辭職在家。就在這時,張之洞發現了人才。
12年的下屬生涯,讓李秉衡看到了李鴻章及其部分淮軍將領的不足。這種近距離的觀察,與湘軍、楚軍長期與淮軍競合關係時的視角是不同的。李秉衡知道得更多、更細緻、更隱秘。
李鴻章愛將潘鼎新,陷害左宗棠愛將王德榜、馮子材
李秉衡來到廣西后,淮軍主將一路逃跑、敗退。但為了掩蓋真相,潘鼎新把髒水都潑給了王德榜、馮子材。
1885年3月24日,清廷下旨革除了革除潘鼎新、王德榜的職務,同時,專門針對王德榜、馮子材提出調查指責:乃本年正月南關之役,據潘鼎新電稱,馮子材、王德榜二十八營,飛催不至,掣肘萬分等語,究竟該兩軍因何奉調不到,並王德榜挫敗退縮情形,著李秉衡秉公確切查明,據實具奏,毋須拘隱。
然而,讓潘鼎新和李鴻章沒想到的是,李秉衡竟然沒有幫助淮軍、沒有幫助潘鼎新。為左宗棠的愛將王德榜説了公道話,説王德榜、馮子材是救援不及,根本不是有意。其後,李秉衡、張之洞再次為王德榜説公道話:王德榜參加了“鎮南關戰役”。潘鼎新説沒參加不符合實際。
最終,李秉衡的仗義之舉致使李鴻章、潘鼎新“借王德榜打擊左宗棠”的陰謀沒有得逞。
李秉衡真的不明白潘鼎新乃是李鴻章的愛將?不明白李鴻章護犢子嗎?不知道左李乃是政敵嗎?不明白李鴻章乃是慈禧更倚重的人嗎?
李秉衡為什麼沒有幫助潘鼎新
李秉衡在主管這場戰爭陸戰的後期過程中,卻依然重用湘軍、桂軍、楚軍等,對淮軍地使用並非重點。特別是在潘鼎新死咬王德榜(王德榜看不上潘鼎新,認為能管他的只有左宗棠,因此拒不接受“提督”任命,其實就是在打潘鼎新的)的關鍵階段,也在實質上站在了王德榜一邊兒——證明王德榜參加了“鎮南關—諒山大捷”。
雖然,李秉衡監獄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勢力都比他強大得多,説話比較“委婉”。也為潘鼎新説了話,説因為戰場環境比較複雜,潘鼎新在後方得知的消息比較滯後。同時,也對王德榜進行批評。然而,明白人都知道:實質上打了潘鼎新嘴巴子兒。由此,我們不得不生出一個疑問。
李秉衡為何對李鴻章不感冒
李鴻章雖然是直隸總督,但直隸問題並不直接管轄,主要工作放在北洋。作為直隸官員的李秉衡,更多的是服從布政使領導。
因為巡撫、總督、布政使之間的工作劃分問題。直隸沒有巡撫只有總督,因此,李鴻章更多的是執行總督身份。但是,李鴻章因為長期在京城做官,之後因太平天國運動進入軍事領域。所以,他並沒有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作經驗。
李鴻章很有自知之明,接受清廷任命其擔任直隸總督時,他就向清廷指出:未來的工作將以洋務為主,直隸工作全部按照曾國藩在任時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由此,李鴻章並不是住在總督府保定,而是在北洋大臣的駐地天津。
李鴻章對於直隸的工作,總體上屬於畫圈、簽字、做決定的角色,更多的是尊重布政使的“常務副省長”身份。李秉衡更多的是在布政使領導下工作。
另外,就是上文説的淮軍軍紀和軍官品德建設方面的問題,導致李秉衡作為地方官與淮軍有較多衝突。
李秉衡為何在1888年到1894年賦閒在家
“戰法戰爭”結束後,我方以馮子材、王德榜等人為代表的前線軍官並不服氣,一直想找機會再次對法國侵略者給予打擊。同樣,法軍方面也有將領也是如此。但總體上,在張之洞、李秉衡等人“約束”下,中法雙方間並沒有出現大的衝突。
由此,李秉衡從1885年到1888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重新佈防、撫卹陣亡負傷人員、獎賞有功人員、廣西地區民生重建、吏治問題修理整頓等問題上。
1886年3月3日(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56歲的李秉衡向清廷上奏:微臣病體增劇,重任難勝,籲懇天恩,俯準開缺回籍調理。
總體上的病情是:肝陽上衝。主要造成病重的因素有:勞累、水土惡劣、煙瘴侵襲。因此,肝燥血虛需要精心調養。而且時間比較長,恐怕難以速愈。
最終,他又説了説目前的工作基本都已經完成。總督張之洞可以兩省統籌民政;提督蘇元春佈置有方。所以,朝廷可以安心讓我回去養病。
對於李秉衡的無奈,清廷也是知道的。例如張之洞攬權問題。潘鼎新就曾在“中法戰爭”中,指責張之洞架空自己。
次年,中法勘界出現了問題,清廷對李秉衡給予了批評。直到1888年,李秉衡終於得到旨意,准許其辭職。
潘鼎新將戰敗責任推給馮子材、王德榜,其目標直指左宗棠
李鴻章廣交外國友人:我們只與少荃談協約
翁同龢才是背鍋俠,故意編造翁李矛盾只是洗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