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可以在電視劇可以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大臣會在奏章上呈:“乞骸骨”,這也是告老還鄉的意思,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種制度。那麼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這種退休制度又是怎麼樣的呢?
《禮記·曲禮》做了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事”。要知道,如果是現代規定七十歲退休我們都享受不了幾年,更何況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那會能活到這個歲數的人是極少極少的。能我們還是沒有啥概念,蘇東坡那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咱都能耳熟能詳吧,自稱老夫的他,當時也就“38歲”,在我們現代角度來講還屬於正值壯年。
關於最早記錄“退休”一詞的文獻,是韓愈發明的:《復志賦序》·韓愈:“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到了後來,“退休”一詞得到了後人的傳承和應用,幾百年後的宋朝也認可了這個“退休”。
漢代退休條件苛刻歲數硬性要求要達到七十歲。官職要求:達到年薪兩千石以上的官員級別,即漢代的“太守”以上。待遇是退休後可以領取任職期間的30%作為退休養老金。
唐朝實行差別化退休工資待遇。功臣元勳屬於第一級別,經過皇帝特批的可以享受100%的任職俸祿作為退休金,退休前後唯一的差別是沒有權位;五品官員以上的退休官員給“半俸”,也就是在職期間50%的薪水;六品官員以下沒有退休金,會給予一定的土地作為補償。
宋朝時期等同於將官員們養起來,跟我們現代退休制度有的一拼,而且為了鼓勵退休,官員退休時候都晉升一級,並且有參與朝政的權利。所以毗鄰汴京的“洛陽”成為了高官扎堆、豪宅林立之地。
到了明清兩朝,大概是覺得七十歲退休的年紀實在有些苛刻,便出現了人性化的一面:將退休年紀下降到了六十歲。清朝軍官退休卡得很嚴,考慮到中低級軍官需要耗費更多體力和精力,為了避免在戰場吃虧,就規定了提前退休。清朝規定,“參將為54歲,都司守備48歲,千總、把總45歲”。
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草根出身,所以對官員都特別摳,不僅“百官俸祿之薄”,正常情況下連“退休金”也不給,經過調查鑑定退休官員家裏實在太窮的話,才勉強給個“養老補貼”。雖然工資低,卻也有些特權:免除退休官員的賦税和徭役。
在古代,官員們能夠熬到“退休”實屬幸事,官員退休必須主動申請,而是否能夠真的退休還是皇帝説了算。也就意味着大臣們一旦做了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比如宋朝被倚重的向敏中、孫固等老臣,都是七十歲以後不被准許退休,年邁死在任職期間。這些看似簡單的退休問題,其實關乎着整個國運,也濃縮了很多興衰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