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歷史上,“十大元帥”的大名無人不知,象徵着我軍最高的榮譽。那麼,如果在1945年給國民黨軍將領也評出個“十大元帥”,都會有誰入選呢?
其實,早在1935年的時候,國民黨軍就進行過一次授銜活動,這次授銜正好可以作為元帥評比的重要參考。
當時,除了蔣介石的特級上將以外,一級上將共有九人,包括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
後來到了抗戰期間,又陸續有八個人被授予一級上將,分別是劉湘、曹錕、程潛、吳佩孚、宋哲元、陳調元、白崇禧、陳誠。
毫無疑問,這十七個人,就代表了當時國民黨內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勢力,要評十大元帥,只能從這裏面選。
首先,咱們不妨先用排除法來篩一下。
眾所周知,授銜都是隻授予在世的將官,到了1945年,朱培德、劉湘、曹錕、吳佩孚、宋哲元、陳調元都已經去世了,所以這六位都得排除掉。
另外,授銜時,你還得在軍隊中有任職,像張學良、唐生智就不符合了,一個被軟禁,另一個回家隱退了,都不會再給他們元帥軍銜。
還有一個“南天王”陳濟棠,雖然勢力龐大,但他代表的是粵系勢力,一直和蔣介石不對付,就憑老蔣那小肚雞腸的性格,絕對不會讓他入選的。
這樣數一下的話,那十七名一級上將裏面,就只剩下了八位。
這八位,大抵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軍閥派系出身,比如閻錫山是晉系,李宗仁、白崇禧是桂系,馮玉祥是西北軍,程潛是湘軍,而陳紹寬則是民國海軍總司令;另一類,則是蔣介石的親信,比如何應欽是老蔣最為倚仗的心腹和嫡系,是國民黨陣營中的二號人物,陳誠也不必多説,更是嫡系中的嫡系,這幾位入選都沒問題。
這八位是鐵定入選了,還差兩位怎麼選呢?就得從二級上將裏面挑了。
相比於前面的一級上將,二級上將的資歷就更年輕了,真要找的話恐怕也是屈指可數。第一個人選,是蔣介石麾下的“五虎將”之一衞立煌,曾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陸軍副總司令,要地位有地位,要戰功有戰功。
第二個人選,可以考慮傅作義。傅作義雖然是晉系出身,但在抗戰期間創下了不世功勳,曾出任戰區司令長官,也是除了蔣介石之外,唯一一個拿到“國光勳章”的國民黨軍將領,尤其是五原大捷,創下了國民黨戰區收復失地的先例。
綜合來看,相比前面的八位,這兩位雖然略顯遜色,但也是夠資格入選的。
這樣一來,“十大元帥”的名單就湊齊了——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何應欽、陳紹寬、程潛、白崇禧、陳誠、衞立煌、傅作義。
當然了,這只是一家之言,您如果覺得有哪個人不合適,或是哪個人更應該入選,不妨來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