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曾提出一個遏制盟軍諾曼底登陸的方案,為何德軍不實施
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一場非常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東線戰場進入全面反攻的狀況下,西線盟軍通過諾曼底登陸,將近三百萬士兵運送到法國,從而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場行動的成功,也標誌着納粹德國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希望。
説起來,在盟軍發起行動之前,德軍元帥隆美爾曾建議將德軍的坦克裝甲羣安置在靠近灘頭的位置。這樣當盟軍部隊發起搶灘登陸時,灘頭附近的德軍裝甲就能在第一時間展開阻擊。不過,隆美爾的建議最終被否決,而德軍也在搶灘登陸戰中遭遇了失敗。
那麼,如果當初德軍採納了隆美爾的提案,諾曼底登陸的結果會不會改變呢?
1944年,隆美爾擔任了德軍西線B集團軍司令,主要負責調度第7和第15集團軍。在截獲盟軍可能穿越英吉利海峽,從法國登陸的情報後,德軍西線司令部便就佈防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
當時西線總司令龍德斯泰特認為,由於海岸線太過漫長,德軍不能對整個法國沿海進行佈防。因此德軍的坦克裝甲部隊應該部署在離灘頭較遠的位置,隨時保持機動性。一旦確定盟軍的主攻方向,坦克裝甲部隊就能第一時間調動支援。
對於龍德斯泰特的想法,大部分將領都表示了贊同,但隆美爾卻站出來進行反對。隆美爾認為,盟軍具有非常強大的空中火力,德國很容易丟掉制空權。一旦喪失了制空權,那麼遠離灘頭的裝甲部隊將會遭到盟軍的空中限制,到時候將會寸步難行。只有把坦克裝甲安排在灘頭附近,利用灘頭防空裝置的掩護,才能讓坦克部隊發揮出最大的威能。
隆美爾的意見提出後,西線司令部高層一時間沒有人進行反駁。要知道,隆美爾曾在北非戰場的大劣勢之下,多次帶領德意聯軍打出以少勝多的戰役。他對盟軍有着足夠的瞭解,也是最有資格發表意見的人之一。
不過,雖説其他將領不敢説話,但作為隆美爾頂頭上司的龍德斯泰特,卻堅決反對隆美爾的意見。隆美爾隨即據理力爭,雙方在激烈的爭吵後,並沒有能夠達成一致。
不久後,坦克裝甲技術總監古德里安來到前線巡查。在聽説隆美爾與龍德斯泰特的爭論後,古德里安堅決地站在了龍德斯泰特那一邊。在他看來,德國坦克裝甲之所以天下無敵,就是因為其強大的機動性,能夠對各個戰場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僅僅侷限於一方土地,那麼德軍等於是自廢武功,喪失了自身的優勢。
但對於古德里安的説法,隆美爾仍然是不予認同。
最終,由於雙方意見僵持不下,這件事只能交給希特勒來裁決。希特勒在瞭解事情原委後,決定將西線的7個裝甲師一分為二。其中3個師交給隆美爾進行指揮,剩下4個則執行龍德斯泰特的方案。
但這樣一來,裝甲師的兵力就遭到了分散,戰鬥力被極大地削弱了。等後來盟軍發起登陸時,無論是隆美爾的部隊,還是採取龍德斯泰特方案的部隊,都沒有能夠完成阻擋盟軍的任務。
那麼,如果德軍採取隆美爾的方案,讓坦克裝甲全都集中到灘頭附近,結局會有變化嗎?
我認為應該是不可能的。。
説起來,盟軍要穿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登陸,只有兩個比較適合的登陸點。第一個登陸點是加來。歷來英國人要穿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基本都是選擇在加來登陸。
第二個登陸地點是諾曼底。在諾曼底登陸的難度遠比加來高。盟軍高層在最初確定登陸地點時,實際上也是頗費了一番腦筋。為了減少德軍在諾曼底的防禦力量,盟軍搞出了一個假的第一集團軍羣,讓巴頓向各部隊下令,隨時做好向加來進發的準備。
為了讓德軍中計,盟軍還故意讓德軍截獲了一份要在加來登陸的電報。
在經過德軍西線司令部詳細商討後,德軍高層一致認定,加來將會是盟軍登陸的主攻方向。這一點就算是隆美爾也沒有異議。所以德軍將主要的防禦力量都集結在了加來,而諾曼底的力量則相對空虛。對盟軍登陸地的判斷錯誤,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德軍的失敗。
退一步來説,就算德軍聽取了隆美爾的建議,將坦克裝甲集中在灘頭。但由於德軍的主要空中力量都在東線戰場上,因此盟軍在西線的空中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德軍想要憑藉坦克裝甲來對抗空中火力,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