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自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改負責拱衞皇帝安全的親軍為“錦衣衞”,為皇帝服務的特務機構就此開始活躍於王朝的每一個角落。成祖朱老四棣篡權之後,於永樂十八年,悍然違反老爹制定“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創立歷史上最牛的宦官特務機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所以,明朝宦官亂政的始作俑者是朱棣,不是朱元璋。
後憲宗於成化十三年,又增設一宦官特務機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憲宗時期,西廠權力凌駕於東廠與錦衣衞之上。自此之後,大明王朝的特務機構之間熱鬧就大了去了,既有廠衞之爭,兩廠對峙而互相傾軋,更有廠衞合流,狼狽為奸,迫害忠良,乃至魚肉百姓。
歸根結底,明王朝設立眾多特務機構,其目的無非是要加強皇權。但是,奇怪的是皇權更加集中的清王朝似乎沒有公開設置這類特務機構,難道清王朝皇帝們就這麼放心,還是另有他因?
實際上,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帝王們當然不會百分百對羣臣官僚們放心的,只不過在不同時期,程度、手段與形式不同而已。
上圖_ 明代特務組織東廠梅花令牌
積極總結前朝失敗原因,極力抑制宦官專權之可能
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後,幹得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積極總結中原王朝,尤其是大明王朝的滅亡原因,並以此為戒積極制定對策而趨避之,從而維護自己王朝的國祚的長治久安。雖説封建王朝“長治久安”僅是當權者的美好願景,或者説是幻想。但是,正是通過積極總結,並且迅捷地撥亂反正,使得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能夠在民族矛盾相當激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地在中原建立了夯實的統治基礎,這確實值得揣摩與深思。
而宦官專政,這一對政權穩定殺傷力極強的歷史問題,更是清王朝統治者引以為戒的重中之重,因此避免宦官篡權,成為清王朝歷代皇帝防微杜漸之重點。當然,隨着晚清皇權的衰微,宦官掌權也呈抬頭之勢,但即便如此,宦官權勢並未形成氣候。由此,例如明王朝東西廠這類,大太監權勢熏天的特務機構,不會在清王朝出現。
上圖_ 明朝《憲宗元宵行樂圖》裏的眾多太監
統治初期,特務機構沒有滋生土壤
愛新覺羅家族之所以能夠脱穎而出,除了家族成員,尤其是領袖們的超常智慧,更主要的還是依靠家族凝聚力。而偏於關外的滿洲政權,之所以能夠問鼎中原,也離不開民族團結,這一光榮傳統。而在進駐中原統治初期,滿洲政權穩定性面臨更大挑戰與危機,滿洲內部的團結統一就更加尤為重要。因此,儘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但大形勢上必須以大局為重。倘若這個時候搞什麼特務機構,顯然不利於安定團結。
此外,權力相對分散的清初時期,也缺少特定培植特務機構的人物。明初之所以能夠出現錦衣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朱元璋大權獨攬。而在清初,無論是皇太極、多爾袞,還是順治皇帝,都還處於“貴族共治”的權力分散與相互制約時期。這種情況下,顯然不利於培植某一特務機構。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清王朝也有特務機構
隨着清王朝的統治逐漸穩定之後,原本貴族分權統治模式越來越沒有市場,而中央集權乃大勢所趨。而且,伴隨着王朝統治穩定,原本滿洲內部的民族團結也逐漸變得不重要,甚至是沒必要。因此拉幫結派,結黨營私之類活動,開始在清王朝盛行。
臣僚結黨營私,直接影響皇權,皇帝當然很不開心,也更不放心,因此在康熙朝,大清朝就有了特務,名字很隱蔽——執事人。不過,為了防止特務組織壯大,康熙皇帝並沒有將其發展為一個機構,僅僅是給皇帝彙報一些隱秘的情報。
上圖_ 清 九子奪嫡
但是康熙末年,清王朝特務組織得到長足發展,這主要是皇子們“奪嫡”需要。而到了雍正時期,清王朝最正式的特務機構成立,對外正式名為“尚虞備用處”,又名“粘杆處”,它在民間的名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血滴子。當然,儘管尚虞備用處在雍正時期權力極大,頗受皇帝重視。但客觀的説,這個機構絕沒有達到稗官野史與民間傳説,甚至是當下一些影視劇所展現出那樣的殘忍與神通。
但是這個看似得心應手的機構,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更沒有在大清王朝留下什麼濃墨重彩。基本上,在乾隆朝它就淪為權臣附庸,而到了嘉慶時期,就被裁撤取締,這又是為何?
原因有三:
1. 特務機構一旦掌管大權,就會有欺上瞞下,造成皇帝偏聽偏信,禍亂朝綱,這一點明王朝已經幫助清王朝印證過了;
2. 特務機構一旦與權臣聯手,沆瀣一氣,會極大威脅皇帝權力,甚至是生命安全;
3. 這一點最為重要,那就是皇帝有了更好的監視手下大臣的方法——密摺制度。
上圖_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將“打小報告”利用到極致
能在血雨腥風中奪來帝位,在那個“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時代,顯然雍正皇帝是“其樂無窮”中的佼佼者。對於這樣一位心機之重,城府之深的人來説,沒有哪個組織是絕對可靠的。因此,多方位全面瞭解,才是做出正確判斷的唯一標準。所以,雍正皇帝在利用特務蒐集情報的同時,更是大力推行“密摺制度”。
所謂“密摺”,簡言之就是官員與皇帝之間,直接單線溝通的奏摺,除非皇帝授意批准,否則不會有他人看到其內容。
有了這密摺,皇帝就可以隱秘的施行官員之間監視工作。又因為密摺只有皇帝一人可以閲讀,因此官員在給皇帝打小報告時,就不會有太多顧慮,尤其是下級打上級小報告,也不必過分因擔心打擊報復而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而且,雍正皇帝利用密摺,對官員的監視是多方位的,也就是説,不但有可能是官員之間互相監視,更有可能是多人對你監視。因此,官員們儘管知道自己時刻處於被監視狀態,但並不知道到底被哪些人監視。如此,足以讓官員們防不勝防,不敢輕易違法亂紀。
顯然,這種方式比照將權力單放給特務機構要安全可靠得多。
上圖_ 清朝 密摺和折盒
但是,好制度卻不等於容易用好。“密摺制度”想要利用的好,對皇帝個人素質要求極高。首先是,要求皇帝必須勤奮工作,每天得花費大量時間,獨自一人批閲密摺,這絕非常人能夠持之以恆。其次是,對帝王智商與馭人之術更是極大考驗,如何能在信息細枝末節之中,窺見某人或者某事之端倪,對於將或出現問題,敏鋭地察覺其發展苗頭,並能夠及時施行防患於未然的行動對策,這可能是較之勤奮更難為之。
因此,儘管“密摺制度”此後一直被清王朝歷代皇帝沿用,成為皇帝獲取情報與信息的主要手段,但是在雍、乾兩代帝王之後,“密摺制度”之功效也開始大打折扣而大不如前了。
上圖_ 雍正硃筆御批
結語
在封建中央集權的大背景下,皇帝與官員甚至是百姓之間,這種“天然”的階級矛盾,必然導致個人與羣體、羣體與羣體之間的極度不信任。因此,越是處於金字塔頂端,掌握資源與權力越大之人,越對踩在腳下的階層人民不放心。
所以,統治者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任何不放心人羣進行監視,其手段甚至是不惜“下三濫”。只不過,有些王朝或帝王喜歡大張旗鼓,而有些則喜歡低調而不露聲色而已,但其陰鷙與狠毒之程度並不見得有何區別。
作者:王金百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張宏傑/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明代的錦衣衞和東西廠》 吳晗/著 台海出版社
【3】《雍正帝極其密摺制度研究》 楊啓樵/著 嶽麓書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