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方面都沾一點;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裏是缺舟也渡人”
對於鄧亞萍的印象,可能出現了一種比較極端化的發展。
年老一輩兒記得是那個打法兇狠的乒乓“小巨人”,是為國爭光的國手。
能讓薩馬蘭奇調皮的人可不多。
但是現代一輩兒,除了這個還有那個揮之不去的“20億”。
當然這個事情,我個人感覺她還是有點背鍋的,畢竟這麼大資金流向。
一個搜索平台項目,也不是憑藉幾個人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可能就是那個“驚天一跪”和法國籍兒子。
鄧亞萍在英求學期間於神職人員前雙膝下跪,讓人們有些錯愕。
畢竟那個時候她太優秀了,以前代表國家取得榮譽太多了,還是個有公職在身的。
所以有些爭議。
但是今天我們把這些爭議稍微擱淺一下,就一個家長的角度來看看她的育兒方法。
缺舟:
①教練式育兒
這種教育方式要求明確分析利弊和講究作戰方法。
舉例子:打遊戲。
根據鄧亞萍所説,兒子打遊戲不錯(北京市第一孫尚香),她就很直接地和孩子坦白了。
如果真的感興趣,那麼可以去做電競這條路。
“電競拿了世界冠軍,也是世界冠軍,沒有區別。”
説幹就幹,鄧亞萍專門去了兩家目前國內比較火的電子競技競技俱樂部。
去了之後觀看選手們的訓練以及作息,隨後把這個情況反映給自己的孩子。
結果他就不願意去了。
其實就是這樣,電競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興趣愛好和職業不同。
我們再喜歡玩遊戲,一天12個小時的重複練習,很多人都會堅持不下去。
你學習撐着也就八個小時,還能放鬆一下,這個可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而且電競選手的黃金生涯,十分短暫,黃金期就那麼幾年,可能你會發現他們生涯結束的時候,甚至才二十五六歲的樣子。
李相赫,是96年生人,你敢想?
現在的他相比較站在山頂上的職業選手,只是在反應速率上有所降低。
當然了電子競技就是那麼殘酷,直接就淪為替補。
保守的話,可能再堅持個三年,那個時候李相赫才多大?
其實所謂的教練式育兒,無非就是把困難羅列出來,把相關方面系統的展現。
如果有勇氣就衝到底,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那麼就不要輕易嘗試。
我們不能用極端的例子,我們只能用現實來説話。
當年的那批泡網吧的網癮少年,有幾個真正成為職業選手的?
②鼓勵式教育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進行鼓勵。
其實就和咱們所説的賞識教育差不多,豎大拇指。
只是這種教育的前提是有賴於孩子本身的良好認知性和自覺性。
他是會做十道題,但是因為壓力做錯了九道題,不是因為不會。
舉例子:打籃球
這個打籃球和打乒乓球是兩種概念。
雖然都不太容易,但是打籃球這個東西,確實需要老天爺賞飯吃。
相比較於努力,前提你得有天賦。
就像NBA那些很矮的後衞,他們的這個肌肉力量都很足,比我們亞洲人要強不少。
矮個想打籃球,除非一開始就接受很系統的訓練,除了嫺熟的運球,還得有高球商。
一對一防守很難獲得優勢,往往只能選擇抄截傳球。
因為你直接斷別人很有可能就犯規。
你在場上就會成為一個薄弱點,誰見着你,都會背打你。
成為一個漏洞,還怎麼上場。
説這些,是因為鄧亞萍的兒子以前比較喜歡打籃球。
鄧亞萍也沒有強行讓他學習乒乓球。
只是等到籃球比賽輸了之後,去安慰他,幫助他,找到有利點和失利點。
③挫折式教育
失敗是成功之母。
鄧亞萍認為如果是興趣沒有必要太嚴苛,但是如果任何一個職業,你想要成為選手。
那你必須就得有股能磕到底的勁頭兒。
需要有承受競爭失敗的準備。
百鍊才能成鋼,打幾下就放棄也就是塊廢鐵。
而且只有經歷過很多次的失敗,才能最終選擇出適合自己走的那條路。
④散養式教育
可以多項選擇。
其實很多真正天才的塑造,並不是那種高強度的思維訓練或者繁重教導出現的。
只是因為他們的興趣更加投入,從而激化了自己的腦部發育。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
散養式教育,也就是説讓孩子比較快樂,比較符合自己的想法。
但是最終就像鄧亞萍説的一樣,她不擔心孩子將來會怪她,因為有些時候孩子還小。
他們需要大人介入,來幫他們做出決斷,當然他們需要接受的心甘情願。
或許在她看來。
“孩子的手摟住我脖子的温暖,遠比掛在脖子上金牌的榮耀更重要。”
其實教育方式也就哪幾種,但是每個人實施起來卻大有不同。
這是為什麼?內力不同啊!
説到底就是內涵和底藴的差距。
令狐沖所學的獨孤九劍,那真是沒得説,高深劍招,但是內力受損的他。
遇上一般手子一點招兒沒有。
所以內力很關鍵。
知道這些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
鄧亞萍的雄厚實力,可以讓她提高眼界,讓她知道孩子所選擇的行業規則。
從而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她看見的是內部東西,我們停留在外邊。
更何況有的時候,我們都不願去了解。
為什麼説鄧亞萍的孩子沒有那個磕到底的勁頭,人家不需要。
就算最後頭破血流,也有一個港灣駐足。
無根無蒂的人,成了就是成了,敗了那就失敗了。
從來不會給你再有爬起來的機會。
有些時候眼界確實重要,我們雖然現在沒有那種實力,但是我們可以多聽、多學、多做、多嘗試。
最終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教育心得。
教育方法是通用的,教育心得卻是獨一無二的。
孩子不是你的作品,而是你們之前培養出了信任的根基。
從而長成了名為“成功”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