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白起,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並且,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公元前293年,在秦國丞相魏冉的大力舉薦下,大將白起率軍出征,向韓國和魏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當時,韓國和魏國在伊闕(今洛陽)排兵佈陣,總共集結了二十四萬軍隊。而白起所率的兵力,不過十萬左右。誰強誰弱,可謂是一目瞭然。在這樣的狀況下,白起不僅不堅守待援,反而愣頭青一樣地主動出擊,真是令韓國和魏國摸不着頭腦。

公孫喜是魏國的名將,也是韓、魏聯軍的統帥。他見白起來勢洶洶,心中莫名地感覺到有些不妙。於是,他趕忙向魏軍下達了進攻的命令。不料,魏軍自從跟韓軍聯合後,一直認為韓軍的戰鬥力拖了自己的後腿。在以往的戰鬥中,也都是魏國的傷亡大大超過了韓國。此時,見主帥公孫喜下令出擊,魏軍中的幾個將領都不約而同地止步不前,堅持要讓韓國的軍隊站在前面迎敵。

韓軍看到魏國居然如此行事,心中也是氣不打一處來。都是一身戎裝地上了戰場,不顧生死地對抗秦國,怎麼能讓韓國先當炮灰?魏國既然不仁,那麼,就別怪韓國不義了。就這樣,魏國的韓國的將士們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願意先行出戰。公孫喜急地連下數令,甚至,以死相逼。但是,魏、韓兩國的大將本着法不責眾的心思,一點也不將公孫喜的命令放在眼裏。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戰場之上,戰況瞬息萬變。有時候,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引起全軍的潰敗,更何況,對方是白起這樣的悍將?白起見魏、韓聯軍有些怯戰,頓時便猜出了兩國將士的心思。於是,他將秦國為數不多的兵力聚在一起,然後,果斷繞過韓軍,直接向魏軍發動了突襲。魏軍見白起直奔自己而來,也就顧不上和韓軍爭吵了。很快,秦軍和魏軍便展開了了你死我活的廝殺。

戰鬥剛剛開始的時候,秦軍很是擔心韓軍從側翼殺出,那樣的話,己方就會被重重包圍,甚至,全軍覆沒。但是,看着白起那篤定的眼神,眾將士都將這種擔憂拋在了腦後。他們跟隨白起衝入了敵陣,將韓軍打地節節敗退。果不其然,韓軍見秦軍不打自己,倒也樂得隔岸觀火。秦、魏兩軍交戰的時候,韓軍大多都只是搖旗吶喊,前去增援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公孫喜久經沙場,自然明白白起這個各個擊破的作戰方案。不過,他雖然知道白起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韓軍,但也只能坐以待斃了。很快,白起將魏軍打地四散奔逃後,馬上便掉過頭來衝向了韓軍。而沒有了魏國的協助,韓軍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最終,韓軍全軍覆沒,魏軍也是死傷慘重,連主帥公孫喜也被白起活捉了。白起以弱勝強,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此次之後,諸侯國都知道秦國出了一個白起。

次年,白起趁魏國元氣大傷,再次突襲魏國。而魏國懾於白起的威名,竟然不戰自潰。白起昂頭挺胸地跨入魏國境內,足足佔領了六十一座城池才勒馬而歸。

韓國、魏國接連戰敗後,諸侯們雖然對白起的威名很是畏懼,可是,都認為經過了這麼多的戰鬥,白起肯定要休整一段時間的。不料,白起就像是天生為戰爭而生的一樣。打服了韓國和魏國之後,他又馬上將楚國視為了下一個目標。公元279年,白起毫無畏懼地向楚國發動了攻擊。

楚國地處南方,土地肥沃,其綜合國力要比韓國、魏國強大的多。白起攻打楚國的時候,齊國、趙國、燕國等諸侯國紛紛派人打探消息,想要看看楚國能否抵擋住白起的攻勢。開戰之前,楚國的國民也都對自己國家的軍隊自信滿滿。

在他們看來,白起雖然風頭正勁,但説到底只是一個鋭氣正盛的毛頭小子。這個小子在對抗韓、魏這樣的小國時或許能夠僥倖取勝,可是,若對上楚國這樣的老牌強國,則必定會露出馬腳。而秦國這邊的將士一聽説要打楚國,也都紛紛打起了退堂鼓。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最終,還是白起力排眾議,將猶猶豫豫的部下硬生生地帶上了征途。白起深知眾將士有“恐楚”心理,於是決定採用速戰速決的戰術。兩軍交戰之時,他拍馬衝在最前面,以捨我其誰的勇氣殺向了楚軍的精鋭,如入無人之境。秦軍見主帥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也都豁出命來拼殺。

戰場之中,秦軍雖然在起初被楚軍衝散了陣型,但秦國的將士仍然呼聲動天,一點也沒有露出敗象。主將白起更是以一當百,彷彿是從天而降的戰神一般。楚軍越打心中越害怕,後來索性決定扔給秦國幾座城池,只求秦國能夠退兵。但是,白起是根本不給他們這個機會的。

將楚國的五座城池收入囊中後,白起趁熱打鐵,不停地將戰線向前推進,最後,甚至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逼得楚頃襄王遷都保命。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國都都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國都一旦失陷,重則亡國,輕則元氣大傷。因此,楚頃襄王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楚國還是危在旦夕。

平時,諸侯之間看似和善,但私下裏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擴充地盤。如今楚國正處於低谷,其他諸侯國落井下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但是,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遷都後的楚國,竟然,延續了五十多年的國祚。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三點:

第一,白起攻下楚國的國都後,擔心趙國會發兵襲擊秦國,於是,就下令退兵,並沒有徹底滅亡楚國。楚頃襄王抓住了這個短暫的機會,他將楚國殘存的兵力都收縮到了新都城的附近,在保衞自己安全的同時,也穩住了楚國的民心。

第二,楚國勢微後,秦昭襄王就把北邊的趙國視為了最大的威脅。於是,白起奉命對趙國發動了華陽之戰和陘城之戰,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抗趙國上。陘城之戰後,趙、秦兩國又爆發了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這三場戰鬥中,秦國和趙國投入的兵力按總計的話,足足有百萬之眾。

這種大規模的作戰,一旦開始,那麼,雙方就很難在短時間內脱身。戰況焦灼之下,即便是秦國還想對楚國有所動作,也實在是力不從心了。

第三,楚頃襄王去世後,繼任的楚國君主楚考烈王勵精圖治,也令楚國恢復了一點元氣。當秦國兵臨邯鄲城下,將要滅亡趙國的時候,楚頃襄王沒有懼怕秦國的強大,毅然和魏國一起派兵援救邯鄲,保住了趙國。憑藉着這次的仗義援救,楚頃襄王改善了楚國在諸侯國心中的形象。

從道義的角度考慮,其他國家也就不好在明面上欺壓楚國了。就這樣,楚頃襄王帶領着楚國在諸侯們的夾縫中生存了下來。雖然,沒能讓楚國恢復往日的榮光,但卻讓楚國的民眾學會了堅韌。這份堅韌,在楚國滅亡後仍然存在。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始終壓制不住楚國遺老那顆堅韌的心。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這八個字,是刻在楚國人骨子裏的。之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堅韌的楚國人迅速響應,很快便扛起了反秦的大旗,掀起了一場巨大的反秦浪潮。西楚霸王項羽,更是成為了反秦的主力。雖然,楚國並沒有成功地一統天下,但是,楚國的這股堅韌,將始終令後人為之動容。

參考資料: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白起著名戰役的功過評析》、《史記·楚世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9 字。

轉載請註明: 戰國時期最有血性的國家,被打得遷都後,還能延續五十多年的國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