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起初朝鮮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一度佔領了南韓三分之二以上的領土,勝利在望。
但當人民軍節節勝利之時,安理會在7月7日通過84號決議,決定派遣聯合國軍支援南韓;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密切關注朝鮮的局勢,並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
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全面幫助南韓軍隊抵禦人民軍的攻擊;在美國的直接干預下,人民軍一路潰敗,戰火很快就燒到了中朝邊境。
10月開始,蘇聯老大哥以及朝鮮都先後發來電報,請求解放軍出兵朝鮮;中央在經過反覆權衡之後,也決定出兵朝鮮。
在朝鮮戰爭爆發後不久,中央就預感到了危機,下令組建東北邊防軍,由粟裕任司令兼政委、肖勁光任副司令;但粟裕因患美尼爾氏綜合症,病情不穩定,沒有實際到任;在經過中央的批准後,粟裕開始養病,後因病情加重,還一度到蘇聯治療,直到1950年年底才回國。
而林彪,按理來説是擔任志願軍司令的最佳人選;因為四野曾在東北作戰多年,東北的氣候條件和朝鮮比較接近,且率先入朝參戰的13兵團是四野的主力部隊,鄧華、洪學智、韓先楚也是他用得順手的部下,指揮起來得心應手。
但同樣是身體問題,最後沒有出任志願軍司令。
早在1938年,時任八路軍115師師長的林彪,在穿着繳獲的日軍大衣經過閻錫山晉綏軍防區時,被哨兵誤以為是日軍軍官,開槍擊中了林彪,但好在撿了一條命。
起初林彪是到延安治療,但因醫療條件有限,在中央的協調安排下,讓林彪到蘇聯治療;但在蘇聯也沒有完全治癒,留下了怕風怕光的後遺症,而朝鮮氣候條件惡劣,又是在異國他鄉,林彪的身體狀況也不適合到朝鮮指揮作戰。
徐向前曾是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擁有豐富的大兵團指揮經驗;且洪學智、韓先楚又是出身於四方面軍的將領,指揮起來問題也不大。但同樣也是身體問題,無法出任志願軍司令。
在太原戰役時,徐向前已到了躺在擔架上指揮的地步;彭總在參加完七屆二中全會後,到太原前線看望徐向前,考慮自己身體欠佳,便讓彭德懷留下代替他指揮太原戰役的後半部分戰鬥。
而朝鮮冬季天寒地凍,温度最低時可以達到零下三四十度,以徐向前尚未康復的身體,難以適應朝鮮的環境。
陳賡是我軍難得的全才,早年曾是中央特科的一員,後來還曾一度出任志願軍代司令;但因當時陳賡在完成解放雲南之後,就被調去支持越南的抗法鬥爭,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抗美援朝箭在弦上,陳賡又一時無法離開越南,便也不在中央的考慮範圍內。
劉伯承在蘇聯留學過,在紅軍時期曾任紅軍總參謀長、抗戰時任八路軍129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也擁有豐富的大兵團作戰經驗。
但當時劉伯承已58歲,是6人中年紀最大的人,加上眼睛也不好,不適合在異國他鄉、環境惡劣的戰場進行高強度的作戰。
與此同時,劉伯承也有另外一項重要的任務,創建一所軍校,培養現代化的軍事人才。
眾所周知,解放軍是一支從山溝溝裏拼殺出來的軍隊,軍隊內的很多高級將領,都是農民出身,文化水平低,而現代化作戰,更加需要有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與此同時,中央也意識到在抗美援朝中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大量有知識有文化的幹部,因此創建軍校刻不容緩。
而劉伯承早在紅軍時期就曾擔任過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且他本人也在西南解放後,向中央提出過從事教育的願望,因此這個任務就落在劉伯承的肩上。
在各方面的原因下,志願軍司令的最佳人選只有彭德懷;彭德懷在黨內、軍內威望高,且敢打硬仗,最關鍵是他十分支持出兵朝鮮。
與世界軍事實力第一的美軍作戰,所面臨的局面會比過去更加艱難,因此更需要彭總這樣一位敢打硬仗惡仗、作風頑強的將領。
而彭老總也不負眾望,指揮志願軍取得一個個勝利,將聯合國軍趕過了三八線,打出了國威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