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朝代四次大內亂,為何只有“安史之亂”後的大唐萎靡不振

漢唐明清是中國歷史上四個最著名的統一大朝代。漢朝有“七國之亂”、清朝有“三藩之亂”、唐朝也有“安史之亂”,明朝同樣有“靖難之變”。四大朝代都有動亂,為何只有“安史之亂”後的大唐萎靡不振呢?

(1)“安史之亂”之後,主要是皇帝本身不作為,而不是沒有時機

“安史之亂”雖然使唐朝傷筋動骨,但763年到904年,有144年的歷史。如果皇帝有為完全可以恢復。但是因為皇帝無能,造成宦官專政、藩鎮割據,使得唐朝政治昏聵、經濟建設無法統一,內部戰爭不斷拖延發展。

由此,唐朝不斷地衰落。“安史之亂”並非是唐朝“由強轉弱,無法迴歸強盛”的根本原因,甚至是重要原因。

四大朝代四次大內亂,為何只有“安史之亂”後的大唐萎靡不振

最關鍵的還是皇帝無能。如果他們不自斷臂膀,把那些忠於唐朝的藩鎮或殺或貶或逼得造反,能有藩鎮割據嗎?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皇帝失去對武將的制衡耐心,開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將,結果導致“宦官專權”。

宦官為了自身的權力和地位,對於藩鎮割據問題也很曖昧。只要藩鎮給予好處,宦官們其是對藩鎮割據問題並不上心。這就是問題的實質。然而,其他三個朝代的三次動亂,動亂被平滅後,皇權都得到了加強!可巧,加強皇權的皇帝反而都是有道明君。例如“七國之亂”後的漢景帝、漢武帝;“靖難之變”後的明成祖、明宣宗;“三藩之亂”後的三代帝王都非常厲害,例如康熙、雍正、乾隆。

下面我們就以“七國之亂”為例,講述一下我的觀點。

四大朝代四次大內亂,為何只有“安史之亂”後的大唐萎靡不振

(2)“七國之亂”是一場災難,但其後則是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統一、政令的統一。漢武帝正是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使用“推恩令”這種方式。如果沒有平滅叛亂,把有實力的諸侯打敗打殘,“推恩令”也沒人去施行

有一種觀點是漢景帝聽晁錯聽錯了,太急了。“推恩令”多好?“推恩令”在漢文帝時期就有前兆,但為什麼文景兩帝都沒有施行。就是因為“推恩令”屬於“軟刀子”。諸侯們都不是傻瓜,比你皇帝傻嗎?他們就不知道這會分散他們的權力?

“七國之亂”只是一場三個月的國內戰爭,漢景帝、周亞夫都是當時的明君和好統帥,再加上樑王劉武的重要作用。

(3)在封建社會,國家的強盛還是主要看皇帝是否是明君

西漢自公元前154年到被新莽代替的162年,從漢初到漢武帝的一個多世紀裏,雖然有呂后專權,但其國力在115年裏一直都是上升的。這和唐朝類似,從唐朝到“安史之亂”雖然有武則天專權、稱帝,其國力在137年裏也一直是屬於上升的。

四大朝代四次大內亂,為何只有“安史之亂”後的大唐萎靡不振

之所以出現“安史之亂”後,國力一直沒有回升;“七國之亂”後,國力越來越強,其關鍵就是皇帝是否明昏。

唐肅宗、唐代宗都算不上明君,首先權力不能集中在自己手中,委於宦官手中,自己躲在背後耍陰謀詭計。

相反,漢文帝“修生養息”,漢武帝利用“文景之治”所積累的財富南征北戰,打出了我們漢人、中原政權的威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1 字。

轉載請註明: 四大朝代四次大內亂,為何只有“安史之亂”後的大唐萎靡不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