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提起中國名山,能聊的可太多了,相比這幾年超級火爆的黃山,我國還有一處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同時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文明旅遊風景區的名山卻低調很多。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作為世界名山大會的發起者,今天我們要聊的廬山,其實絕對稱得上是中國旅遊領域的“初代網紅”和“歷史見證者”了。
一座被無數名人加持的山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自東晉以來,中國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歷史人物都在此留下過重要的印跡,歌詠廬山的詩歌辭賦有4000多首。在崇尚隱逸的晉代,陶淵明於公元405年在山中隱居,作《歸去來兮辭》。412年,高僧慧遠於山中逝世。467年,陸修靜上山修道,住太虛觀。483年,祥符觀於紫霄峯麓建成,之後,棲賢寺和先天觀(景德觀)也分別於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興盛,時至今日,仍是道教名山。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隋唐兩代,公元756年,詩仙李白從安徽宣城至廬山,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如今成了中國人古詩入門必背詩句;795年,李渤隱居山中,養白鹿自娛,他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白鹿洞書院;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到了815年,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並在北爐下築草堂,廬山腳下的九江,就是白居易寫出《琵琶行》的地方。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到了宋代,同樣有我們熟悉的無數名人到過廬山,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歐陽修和王安石先後遊山;1072年,周敦頤隱居蓮花峯,寫出了初中必背古文《愛蓮説》;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代文豪蘇轍、蘇東坡和黃庭堅陸續到廬山觀光;1129年,金兵進犯南宋,廬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陸游兩度到訪廬山。1179年,朱熹在廬山重建白鹿洞書院。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是不是已經瑟瑟發抖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裏,從小學到高中語文課的古文,居然有這麼多都是在廬山誕生的!
如今風貌不同了?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既然有這麼深厚的文化背景,可為什麼如今的廬山,風貌卻是以眾多歐式風格的別墅建築而聞名呢?這樣不會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山顯得很違和麼?其實今時今日廬山山中風景的形成,也是有一段屈辱歷史的。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陸續簽訂,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中,多個通商口岸被迫開放,其中就包括長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南京、鎮江、漢口、九江,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自由遊歷、通商、傳教,1860年《北京條約》後更是允許租地蓋房。於是洋行紛紛在通商口岸設立分行、大批傳教士來華傳教、外國人紛至沓來,工作、定居,逐漸成為當時的一個特權羣體,而享受着貴族生活的他們,每逢夏日,都難以忍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酷暑,“夏季避暑地”成了當時的必需品。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真正讓廬山進入大開發階段的,是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李德立,1886年,22歲的李德立登上廬山,看中了東谷女兒城高地平坦的長衝一帶,不過即使有多項不平等條約在手,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洋人在中國買賣土地控制得還是比較嚴格,為了得到這片土地,李德立可以説是煞費苦心。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他先是買通了當地的一箇中國人,出面和地方官員交涉,可後來當地的官員發現李德立本人居然是個外國人,於是就斷然拒絕。於是李德立又想到了通過賄賂九江道台的方式,這次只是找了一箇中國人代理,就將廬山4500畝土地承租了下來。不過這次依然沒能如願,因為廬山上的百姓得知清政府把長衝一帶土地租給了洋人,認為是不祥之兆,於是和李德立開啓了一場拖了十年之久的紛爭。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可是李德立的圖謀最終還是實現了,1894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戰中戰敗,李德立乘機請英國政府再次施壓,1895年11月29日,英國駐九江領事與潯陽道台雙方簽訂協議,根據協議,李德立以極低的價格租得長衝谷一帶共約4500畝土地,租期居然長達999年,令人難以置信。
此後,英、法、德等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陸續在廬山上誕生了,這座本是東方傳統文化的承載之山,此後又多了一種充滿異域情調的風貌,民居別墅、小學校、禮拜堂、醫院、公共運動場、圖書館等讓這裏成了一個社區。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如今,我們早已不糾結於廬山景觀的細節了,但它依然每年為我們貢獻涼爽夏日時光和氣象奇觀的功勞,大家還是牢牢記得,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彷彿是一句在千年前為這座名山留下的預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小學到高中,這麼多課文都出自這座山!竟然還是外國人開發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