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在世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626年天命十一年;在位1616年-1626年)
清太祖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名努爾哈赤,號淑勒貝勒,出生於建州左衞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父塔克世為建州左衞指揮,母為喜塔拉氏。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小時受到很深的漢文化的薰陶。1582年塔克世與祖父覺昌安被尼堪外蘭害死。為報仇,次年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當時裝備短缺,僅有十三副盔甲),也正式開始統一女真的大業。1587年攻克佛阿拉城,自稱可汗。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頒佈“七大恨”,起兵反明。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1625年遷都瀋陽,改瀋陽為盛京。1626年在攻打由名將袁崇煥鎮守的寧遠時被葡萄牙制的紅衣大炮擊傷,死在回瀋陽的路上。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清太宗:(1592年11月28日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43年9月21日八月初九;在位1627年-1643年)
崇德(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姓愛新覺羅,名皇太極,。軍事家,政治家。滿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
尊稱後金天聰帝愛新覺羅阿巴咳,也稱清太宗崇德(文)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病逝於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晚十時,年52歲。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
清世祖:(在世1638年-1661年;在位1644年-1661年)
順治(章)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愛新覺羅皇太極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戊時(晚七點至九點)生,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
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
親政後,在其母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他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税,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清聖祖:(在世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在位1661年-1722年)
愛新覺羅玄燁,通稱康熙皇帝。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終年69歲。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愛新覺羅玄燁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葛爾大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斯坦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十三年,愛新覺羅玄燁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鋭。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二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
愛新覺羅玄燁在位期間被臣民稱為“康熙盛世”。他安葬在直隸遵化馬蘭峪,陵號景陵。
清世宗:(1678年12月13日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735年雍正十三年;在位1722年-1735年)
愛新覺羅胤禛,清世宗雍正(憲)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康熙十六年,卒於雍正十三年,死後葬於清西陵中的泰陵。
雍正皇帝四十五歲即位,其即位經過至今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對其繼位之説有多個版本。“雍正奪嫡”和“太后下嫁”與“順治出家”並稱“清宮三大議案”。清朝官方史記所説,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由提督九門,衞戍京師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遺詔》原文為:“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愛新覺羅胤禩是非常優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先被雍正封為親王,後又打成“阿其那”(有學者認為是“豬”的意思,現在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的意思);而康熙九子愛新覺羅允禟,因同允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有學者認為是“狗”的意思,現在有學者也解釋為“不要臉”的意思)。他們即使向雍正上書,也要著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康熙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後,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弔喪,雍正卻不允許其進城,後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監禁。雍正所為引起別人對其奪嫡的猜測,為平息傳言,雍正下令撰寫《大義覺迷錄》,但是存在的矛盾之處使人覺得欲蓋彌彰,更加懷疑。
清高宗:(在世康熙五十年1711年9月25日—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在位1736年-1796年)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純)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壽命最長的皇帝。
他自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詩,作詩數以萬計,又精通擅長武術。主要施政特點寬猛相濟。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一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但是他是一個又奢侈殘暴,貪得無厭,專制驕橫的昏君,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文字獄,政治極度腐敗,百姓生活十分貧苦,甚至出現了人出吃的慘劇。尤其是晚年重用大奸臣、“貪官之王”和坤,使清朝國庫空空。應該説,清朝是從乾隆朝開始走向衰落。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為名禪位於子顒琰,是為清仁宗,又號嘉慶帝,自稱太上皇,仍然繼續執政,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去世為止。
清仁宗:(在世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位1796年-1820年)
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睿)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
乾隆二十五年封令妃之子顒琰為嘉親王。乾隆連立兩位太子都早早去世,到乾隆晚年才立第三次太子,這次,是皇十五子顒琰。
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禪位嘉慶帝。嘉慶繼位後最初四年,太上皇乾隆帝還控制着政治局面。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顒琰開始親政。親政僅六天逮捕乾隆朝時大奸臣和珅。嘉慶帝時期,官吏貪污,政治更加腐敗,還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天道教起義等農民起義,清朝國勢日非。
清宣宗:(在世1782年-1850年;在位1821年-1850年)
道光皇帝,名愛新覺羅旻寧,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的身份繼位的皇帝。嘉慶病死後繼位,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在位期間曾支持林則徐禁煙。之後鴉片戰爭爆發,簽訂近代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及開放五口通商。自始開啓中國三五千年未遇之大變。他大肆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百姓怨聲載道,起義四起。終於,1850年他在百姓的怨聲下死去。在位30年,終年69歲,葬於慕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清文宗:(在世1831年--1861年;在位1851年-1861年)
愛新覺羅奕詝,咸豐(顯)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第四子。生於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20歲繼帝位,年號咸豐,在位11年。卒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葬於河北遵化縣(定陵),享年31歲,廟號文宗,諡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咸豐帝咸豐帝奢侈無度,縱情聲色,朝政十分腐敗,清朝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在位期間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對外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進一步喪失了主權,大清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
清穆宗:(在世1855年-1874年;在位1862年-1874年)
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是愛新覺羅奕詝(咸豐)的唯一一個兒子。其生母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咸豐帝死後載淳的年號本定為"祺祥"。兩名太后與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後,將年號改為"同治",以志"兩宮同治"的垂簾聽政。
同治帝六歲即位,一直在母親的控制下,十八歲親政,次年即病死。同治在位的期間,西方列強未有入侵,而太平天國已被消滅,清室亦興辦洋務,頗有發奮圖強之心。此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
據清室記載,同治帝是死於天花。另民間傳説同治是死於梅毒。同治無後,慈禧即挑出咸豐之弟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之子載湉為帝,是為光緒。
清德宗:(在世1871年-1908年;在位1875年-1908年)
愛新覺羅載湉,光緒皇帝。於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太后的胞妹,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光緒在位34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光緒元年是1875年,光緒末年是1908年。
光緒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光緒十三年(1887年),慈禧為載湉舉行了親政典禮,為了繼續控制光緒皇帝,但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倆訓政了兩年,才允許載湉親政,同時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兒為皇后,使光緒帝仍然形同傀儡。
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因朝廷的腐敗,清軍戰敗。痛定思痛,在梁啓超和康有為等的推動下,他決心維新派變法以圖強,頒佈了《明定國是》召書宣佈變法。但是過於激進,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利益,被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導致變法失敗。政變後慈禧太后再次大權在手,對外宣稱光緒皇帝患病不能理事,實際上是將他幽禁於西苑瀛台,成為無枷之囚。
光緒年間發生的大事有甲午戰爭,百日維新,義和團,八國聯軍等。
宣統:(在世1906年—1967年;在位1908年—1912年)
清遜帝,名愛新覺羅·溥儀,道光皇帝曾孫,醇親王載豐長子。光緒死後繼位,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改造成為新人,患腎癌而死,終年62歲。火葬,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宣統帝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弟載灃的長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后,因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國,光緒皇帝十分滿意。接着,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1917年6月,張勳帶領辨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佈溥儀復辟。12月,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王爺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説:“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侯。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溥儀史稱遜帝,也稱宣統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後代通過協商為溥儀追加諡號為愍帝,廟號位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