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塔
2020年將盡,首輪“雙一流”建設週期進入尾聲。近期,針對首輪“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與成效評價方法,國家“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和成效評價課題組成員、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史靜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了重要信息,或許會為正處在驗收期中的高校帶來一些啓發。
評價體系設計方案已通過
據南方週末報道,受到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委託,對“雙一流”高校辦學水平的監測與分析,由史靜寰教授所在的國家“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和成效評價課題組進行。
目前,課題組向“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提交的首輪“雙一流”評價體系設計方案,已得到通過。
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週期總結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截至目前,“雙一流”高校已經基本完成了自評和專家評議兩個評價階段。
史靜寰教授透露:“今年12月還會在“雙一流”高校採集一次數據,提交給教育部的評價參考數據就相對完整了。”
“雙一流”建設方案為核心標準
根據報道,此輪高校自評與專家評議的標準和體系,將主要依據學校在五年前提出的“雙一流”建設方案。
建設方案中,有兩個關鍵點。其一是清晰制定“雙一流”建設週期中學校的階段性目標,其二是選擇對標的學校。
史靜寰教授稱:“五年之後,階段性建設目標是否達成,跟對標學校相比較,差距是否縮小,優勢特色是否更加彰顯。這兩個因素是我們判斷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的重要參考。”
據悉,高校“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制定依據通常為國務院2015年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方案》中明確指出,“雙一流”高校的“五大建設任務”為: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着力推進成果轉化。“五大改革任務”為: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1、6、3”原則
史靜寰教授提到,“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和成效評價將遵循“1、6、3”原則,即1項基礎性要求,6大方面和3大維度。
1項基礎性要求:
黨的領導和治理體系改革、治理能力建設。作為基礎性要求,彙報治理體系改革方面的工作情況;檢查有誤負面清單、重大失誤。
6大方面: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合作。
期中人才培養佔據首要地位;不及總分,不搞排名,學校沒有總分壓力。
3大維度:
總體建設水平、成長提升度和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不同於傳統評價考核中更加重視科研相關指標數據的做法,此次評價體系的六個考察方面中,人才培養將佔據首要地位。據史靜寰教授透露,將採用定性評價和定量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對人才培養進行評價。
定性評價:學校提供典型案例,院校有描述案例的發揮空間。
定量評價-起嚮導性作用:包括與立德樹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數量要求等。
相關專家也透露,專委會在考量評價時,希望“雙一流”高校能“紮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以科研成果評價為例,不僅將英文發表納入評價,中文發表將參與指標計算。
無論如何,“雙一流”建設作為目前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重要的戰略之一,勢必會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強大的影響。
首輪“雙一流”高校建設成果如何,下輪“雙一流”名單將如何調整,我們拭目以待。
白皮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