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並不是朱元璋的兒子一輩,而是直接傳給了孫子輩的皇太孫朱允炆。但我們也知道,朱元璋當時雖然去世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但他的兒子輩並不是沒有適合繼承皇位的人了。事實上,大家也都在歷史課本上就已經知道,最後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將朱允炆趕下了皇位,而朱允炆也在應天府被攻破之後,火燒皇宮從此不知所蹤,至今其去向也是歷史疑案。
史書上並沒有關於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繼位情況的擔憂的直接記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朱元璋決定將其作為皇位繼承人之後的所作所為,來分析朱元璋對其的擔心和為了他能夠順利繼位所作出的一系列相應的努力。以此,來了解為什麼朱元璋會在對朱允炆繼位有擔心的情況下,仍然將皇位傳給了他。
首先,我們應該分析為什麼朱元璋要將皇位傳給朱允炆。也就是為什麼朱元璋要越過兒子輩,直接將皇位傳給孫子輩的朱允炆這個問題。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就是朱允炆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朱標,朱元璋的嫡長子,是最受朱元璋喜愛的兒子。早在其出生之際,朱元璋當時正在集慶激戰,其出生的消息使得朱元璋得到了莫大的鼓舞,還專門去附近的山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無嗣。”以記錄自己激動的心情。
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的培養可以説是盡心盡力、費盡心思。在其年僅五歲之際,便讓後來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以及其他多位名儒為其教學,傳授其經學,使其接受儒家教育。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多次親自教育朱標要了解民間疾苦,學會體察民情,瞭解創業之艱辛。
可以説,在朱標在世時,繼承人的位置,除了他,朱元璋沒有考慮過其他人。無論是在他自稱吳王之時,還是登基稱帝以後,都會第一時間將朱標的繼承人之位確立下來。朱元璋對於這個兒子的信任,已經到了和他同用一套人馬的地步,目的是當朱元璋御駕親征時,方便太子進行監國。而朱標也在常年的鍛鍊中得以成長,温文爾雅、毫無紈絝之氣,不僅如此還經常幫朱元璋處理政務,以及在朱元璋要誅殺功臣或是懲罰親王之時,挺身而出,為他們辯解,救下他們的性命。在朝中,朱標擁有極高的聲望。
但不幸的是,朱標因病英年早逝,在朱元璋之前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使得朱元璋痛哭不止。還有一個人也同樣悲痛欲絕,那就是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朱允炆在朱標生病時十四歲,整日小心侍候父親,晝夜不離半步。一直持續了兩年時間,直到父親去世。
根據慣例嫡長子不在嫡長孫繼位,再加上朱元璋看到在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守孝時,過度悲痛而身形消瘦的樣子,評價到“而誠至孝,顧不念我乎?”十分喜歡其孝順,再加上或許有對早逝的朱標給予補償的想法,於是,將其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自然是明白朱允炆的能力遠不如他的父親朱標的,那麼為什麼他還敢將皇位傳給他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分析的內容。我們在前文中已經知道,朱元璋一直以來因為對於太子朱標的信任,並沒有讓太子獨自培養領導班底,而是直接將開國的功臣們交給朱標領導,父子倆同用一套班底。
朱標在世時,這樣安排當然問題不大,畢竟朱標跟隨父親處理政務多年,加上愛護大臣和藩王兄弟們,在朝中聲望極高,基本不會出現鎮不住滿朝功臣的情況(就算有,也早在朱標去世之前被處理掉了,如胡惟庸、李善長等人)更不用説,在其手下還有以一個極其維護其地位的大將軍藍玉為首的武人集團的支持。
但這對於年紀輕輕,在朝中並沒有太高聲望,能力也遠遠不如其父的朱允炆來説,是完全駕馭不了的。但朱元璋又鐵了心要讓這個孫子登基。於是,只能在其還在位的時候親自為其掃清繼位的障礙。於是在朱標去世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對曾經作為太子班底的藍玉等人大開殺戒。
僅藍玉案一案,就牽連了高官不下兩萬五千人,這還僅僅只是記錄在《逆臣錄》裏面的,真實數量只會更多。通過藍玉案殺掉大量功臣後,朱元璋仍然不放心,在之後先後賜死了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等一系列開國功臣。幾次黨獄下來,幾乎將明朝開國功臣被屠戮一空。
而對於鎮守在邊疆的諸位藩王,朱元璋當然也有過擔心,曾經問過朱允炆關於如何應對諸王謀反的情況。他回答的很不錯,表示先以愛感化,再以理譴責,最後才以武力鎮壓,朱元璋覺得回答的很不錯,就此放下了心。(只不過朱允炆後來並沒有真的按自己説的這麼做)
所以,朱元璋並非不知道朱允炆能力有限,但因為對兒子的愧疚和對朱允炆孝順的喜愛,他要將皇位傳給他;因為親手將朝內可能對其統治造成威脅的大臣都除掉了,所以他敢傳位於他。只不過朱棣後來通過靖難之役成功登基,這卻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