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嘉靖帝防兒如防賊,逼兒服下“變異的種子”,難怪隆慶帝變短命鬼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經典

新皇登基朝臣議事,羣臣在朝堂上侃侃而談,為一些事爭論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服誰。他們不約而同看向皇帝,希望皇帝能説一句話,發表下意見,但這位皇帝卻一言不發,活像個啞巴。這個皇帝是誰啊?怎麼臨朝不説話呀!

這個皇帝就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jì](朱載坖的名諱在崇禎年間被朱國禎等誤記為朱載垕)。他為何不説話呢?這是因為朱載坖性格非常內向,甚至有些自卑,不敢與朝臣們進行正常的交流。為什麼會這樣,這與他老爹嘉靖的“教誨”不無關係,甚至可以説是嘉靖從小就在明穆宗朱載坖身體裏,種下了一粒“變異的種子”。

皇權陰影下如履薄冰

嘉靖皇帝治國和生活行為處事跟正常人不一樣。別的不説,處理家庭內部問題就非常另類。這種另類源自迷戀修仙長壽的副作用,特別是嘉靖迷信“二龍不相見”,甚至主觀地認為自己的子孫會威脅到自己皇權和長壽,有意與自己的兒孫疏遠隔離。

嘉靖帝雖生了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來。次子朱載壑封為太子,第三子朱載坖封為裕王,第四子朱載圳封為景王。

朱載壡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立為太子,但不久得病死了。太子的位置又輪到朱載坖。但嘉靖皇帝連失愛子,更加迷信“二龍不相見”的咒語,不再立太子。

不立太子也就算了,對自己孩子們好點總該可以吧,何況嘉靖百年後,裕王朱載坖就是皇帝了。但嘉靖對自己這個兒子卻從來沒給過好臉色,更不用提父愛了。沒有盡到父親的義務也就罷了,他還不讓朱載坖為母親服喪。穆宗生母杜氏病故,禮官奏請讓朱載坖服三年喪,嘉靖帝不允許,以“應避至尊,不宜重服”下諭阻攔,大臣們也不敢再多説話。

由於嘉靖帝迷信“二龍不相見”,朱載坖為老爹生了個孫子都不敢報喜訊,怕觸怒龍顏。這個孫子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朱載坖也不敢讓嘉靖帝給孫子起名,只能悄悄養在府裏。

父慈子孝,一家人和氣融融該有多好,可嘉靖帝防兒如防賊。嘉靖在裕王府周圍廣置密探,掌控裕王府的一舉一動,密探們隨時將朱載坖侍衞隨從的行蹤密報給嘉靖。朱載垕的處境可想而知,這個皇帝老子是自己親爹嗎?朱載坖日夜驚懼,哪裏還有什麼好心情。就這樣提心吊膽活了30年,養成了沉默內向的性格,不喜歡與人説話,自然在朝堂上的表現也是“守口如瓶”了。

嘉靖帝對朱載坖這個兒子不僅是冷漠,還有意難為他。裕王府上上下下那麼多人,也要吃飯。當經費不夠時,還不敢問自己的老爹要,只好通過嚴嵩父子幫他向皇帝老爹要點賞錢。但一些本該得到的例行賞賜,嘉靖還有意截下不給。

極端自私的嘉靖帝恐怕不會想到,他害了自己兒子一生,朱載坖經歷了這麼多的壓抑和苦悶,心態和普通人有了很大的不同,渴望有朝一日飛出牢籠,什麼都不幹,只要享受和安逸。正是這樣的思想,使得朱載坖走上了極端的路子,一個本該好好活着,有所作為的人成了短命鬼。

朱載坖在30年時間裏,沒有得到一絲父愛,母愛也缺失。長期生活在惶恐、壓抑和苦悶中,心中充滿對嘉靖帝的怨恨,卻不敢怒更不敢言。

相比他的遭遇,他的弟弟景王朱載圳的日子舒服多了,景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其母盧氏又受寵。裕王母親杜氏因病早逝,朱載坖又性格內向,反應遲緩,不受嘉靖皇帝喜歡,嚴嵩等人也押寶景王,支持其奪位。但人算不如天算,嚴嵩垮台,景王朱載圳二十九歲時也病死了。朱載坖的政敵都被老天爺給清除了,嘉靖帝只剩他這一個兒子,皇帝非他莫屬。1566年,嘉靖帝駕崩,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改次年為隆慶元年。

苦盡甘來,不合羣的皇帝怎麼治國

被皇帝老子這座大山壓制和“教誨”了30年,朱載坖突然成為了皇帝,一飛沖天的感覺讓他心態發生了變化。他覺得應該補回自己逝去的青春年華,找回人生的快活感覺,而至高無上的皇權可以充分釋放自我,沒人管得了他沉溺於後宮盡情娛樂。

從小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讓朱載坖不喜歡跟人交流。朱載垕六年的執政過程中,他只召見過兩次閣臣,以至於臣子們有時都忘記了還有這麼一個皇帝。朱載坖也不在乎,天天往後宮跑,典型的不愛江上愛美人的主。朝臣們可以忍一時,時間長了難免憋出病來。

隆慶三年,一個叫鄭履淳的大臣上疏質疑,嚴厲指責皇帝繼位以來,不與羣臣交流,長此以往國家社稷不保。朱載坖很生氣,感覺自己更冤。我沒招你惹你,不説話還是捱罵,氣憤不過就將鄭履淳杖責一百,關入監牢數月,後貶為平民。

隆慶四年,禮科給事中陸樹德再次勸諫朱載垕:“皇上和臣下互相交流意見,國家才能平安,如今您和大臣長期不交流溝通,隔膜已經很深了,他們如何能宣揚您的聖德,教誨天下人呢?”明穆宗仍舊置之不理。對於朱載坖重視後宮,輕視朝堂,陸樹德也勸説:“陛下一定要保重龍體,應該效仿大禹的戒飲美酒,成湯的不近美色。”但朱載坖都不予採納。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認為朱載坖真是一個地道的昏君。其實我們不能從表面來看問題,朱載坖如果是昏君,為何在他統治期間吏治比較清明,士風也相對純正呢?也許他算不上明君,但他知人善任確實又做了不少好事。

自古以來,有為之君都來自民間或瞭解民間疾苦。朱載坖在裕王府生活的13年裏,對百姓底層有較深的瞭解,使他對嘉靖朝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看的很透,也夾雜着對嘉靖帝迫害他的痛恨。加之高拱、張居正的循循善誘,對朱載坖日後的施政有很大的影響。

朱載坖繼位後,首先革除弊政,在登極詔書中將“正士氣、糾官邪,安民生,足國用”定為隆慶新政的綱領。雖然他不太願意與朝臣直接交流,但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思想。

他明白,治國決不是他一個人所能勝任的,必須靠各級官吏。抓吏治又必須從考察入手。於是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考察京官,二年考察外官,三年考察京官,四年考察外官,五年考察京官。對於五府官不予考察的舊制,鑑於明中期以後,各地親王在地方濫用權力,其臣僚也助紂為虐的事實。穆宗規定,五府官除良醫、典樂、引禮舍人外,一律參與考察。

明穆宗不愛説話,但對於貪腐處理手段凌厲。明穆宗以前的官吏考察有許多弊端,海瑞把外官晉京考察之年稱為京官收租之年。每當這時,外官就得以滿車的金銀布帛送給京官,而且上下相傳,好像成為一種風俗,實則是名目張膽受賄。

隆慶二年,明穆宗第一次考察外官時,陝西副使姜子羔建議,晉見的外官都備有搜刮的金銀布帛以便賄賂京官,朝廷應藉此收繳一部分。表面一看好像姜子羔是為朝廷創收,其實是縱容貪腐。穆宗非常氣憤,立刻頒佈禁令,不準入朝官員借晉見的名義勒索百姓,並懲處了一部分違令的官員。經過勵精圖治, 僅一年的時間,就扭轉了吏治的腐敗,營造了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

穆宗特別注意選拔那些勇於進取的正直官吏擔任重要職務,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譚綸、戚繼光等名臣良將都在隆慶朝大放光彩,明穆宗放手讓他們去做事,卻導致了這些官員的名氣超過了皇帝。明穆宗存在感越來越低,逼得一些大臣不得不搞些活動讓皇帝參加,增加皇帝的威望。

依靠徐階、李春芳、高拱這些賢臣能將的輔佐,隆慶朝做了兩件大事:隆慶開關和隆慶和議,解決了“南倭北虜”問題。

隆慶元年(1567年),朱載坖宣佈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洪武朝以來的海禁等於斷了沿海居民的生路,逼得他們鋌而走險從事走私,官方壟斷的海外貿易,逐步讓位給更加具有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民間海外貿易,開海極大地釋放了中國商民的活力,明朝沿海百姓可以自由進行海外貿易。

朱載坖又採用高拱、張居正等人的建議,與蒙古俺答汗議和,是為隆慶和議。單就這兩項成就,他就超越了他老爹嘉靖皇帝了。嘉靖幹了四十五年皇帝都沒幹成的事,朱載坖6年之內就解決了,真是思路不對,努力全廢。

沉迷後宮,離地宮越來越近

有人説隆慶帝重用徐階、李春芳、郭樸、高拱、陳以勤、張居正這些能人賢臣把自己給孤立了,功勞彷彿都被他們給搶去了,扼殺了隆慶皇帝的個性,朱載坖其實活得很憋屈。我不這樣認為,《明史》説他“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説明朱載坖是個很寬容的人,一個與世無爭的人,同時也缺少魄力,懶得搭理政事,腦子裏只想玩樂。這樣的性格怎麼會有雄心壯志,更不要提扼殺個性了。做皇帝這麼費腦子操心的活,也不是他樂意乾的,大勢所趨不得不做而已,有人替他做,他高興還來不及呢!

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大臣把所有事都擺平了,隆慶帝閒來無事,把心思都放到他最喜歡的後宮了。以至於他讓人把後宮所有的物件都繪上美女,自己服用大量媚藥,常常與眾嬪妃縱情聲色。

沉迷媚藥,導致過於亢奮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無人能勸阻這位“上火”嚴重的皇帝,他身體每況日下,最終連上朝都頭暈目眩,卧牀一病不起。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朱載坖病逝於乾清宮,終年三十六歲,廟號穆宗,葬於昭陵。

隆慶帝雖然算不上真正的明君。但他在位六年,整治吏治,解決了很多民生問題。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邊境安定,也算是個好皇帝吧。在位短短六年,卻能承受啓下,給萬曆朝的前十年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縱情女色,死得太早,隆慶帝有這些賢臣猛將輔佐,就算是無為而治也有希望成為明帝國的中興之主。

明朝從朱元璋建國到1644年崇禎之死,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二十四史》中,《明史》是本優秀的著作,其厚重嚴謹,但普通讀者讀起來比較吃力,讀者羣體數量少,不能讓更多的人瞭解明朝的歷史。

但自從青年作家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出版後,我們發現明朝不光有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和黨爭,還有鄭和、戚繼光、王守仁(王陽明)、張居正等一些正能量的人物,明末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些名人的事蹟和思想,至今還在影響着國內外許許多多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當年在天涯一炮打響後,銷量早已過千萬冊,該系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即使不怎麼看歷史的人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

著名明史專家毛佩琦評價: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評價:我特想跟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人聊,那本書很好。

香港鳳凰衞視主持人,竇文濤評價:這幾天我連續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真是寫得好看。

歷史學者彭勇評價:《明朝那些事兒》是比較有趣的普及書,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周枝羽評價:這部書幾乎具備了流行文學傳播的一切因素。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稱為小説,因為它幾乎是完全忠實於《明史》的。

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中國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曆史學者,他説:“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當年明月確實做到了,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他把一篇篇正史寫成了一個個像小説一樣的小故事,對歷史個人化、個性化的解讀,有血有肉的解讀,流露出自己的愛憎,拉近了大眾與歷史的關係,這也恰恰是這本書最出彩的地方。

讀史宜夏,怡情養性,一套風格輕鬆明快的《明朝那些事兒》,會讓我們這個夏季過得充實飽滿有滋味!

讀歷史,既滿足了興趣,在讀書過程中還不知不覺學到許多待人處事,做人的道理。

現在原價297元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最新增補版全9冊(新版),特價只需178元,這本書真的值得收藏,適合各個階層,大人和學生都能看懂。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鏈接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