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當年的太廟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可能有的朋友曾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就是“朱棣的牌位曾差點被嘉靖皇帝扔出太廟”,其實這只是一個誤傳,事實上這個誤傳出現的原因就在於嘉靖初年那場“大禮議”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後續的“太廟之爭”,至於這件事發生的前後始末,我們下面來看。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為朱厚照生前沒有留下子嗣,所以在太后及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商議下,決定立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為帝,他便是嘉靖皇帝。
雖然當時的朱厚熜只有14歲,但他聰慧過人,完全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思想。當他到達北京後,禮部本計劃以太子之禮來迎接他入宮,可被年少的朱厚熜予以堅決否定,他不能接受自己以“皇子”身份入宮即位,這觸碰到了他的自尊心以及倫理底線。
當時的大臣可能會有所尷尬,但他們也沒有多想,最多隻會認為這是一個小孩子不懂禮法的隨意吵鬧,但是他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通過這件事其實就能看出朱厚熜對“名分”的極度重視,以致於在他登基後不惜採用任何所能想到的極端方式,來維護他所謂的“名分”。
其實,朱厚熜即位後,最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名分”問題,而“名分”問題的根源就是朱厚熜究竟應該以誰為皇考,當時包括禮部大臣在內的大多數朝臣都認為,朱厚熜以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以明孝宗為“皇考”,至於他的親生父親則應為“皇叔考”,對於這個提議,朱厚熜完全接受不了,他根本接受不了自己的父親突然成了自己的叔父,而自己的叔父變成自己的父親,雖然只是名義上的改變,但“名分”對他而言如同生命一樣貴重,容不得半點差錯。
因為要重新“認爹”,所以他開始反抗,他執意要給自己的父親上皇帝諡號,甚至要讓他入主太廟,接受後世子孫的供奉。為此他不惜下令梃杖跪在左順門外以此來表達抗議的大臣,梃杖造成十六人死亡,還有上百名官員或停職或下獄,總而言之,為了給自己的父親一個皇帝的名分,他不僅得罪了朝廷官員,甚至連天下的讀書人都一併得罪了。
不過封建王朝,皇帝依舊掌握着絕對的權力,地位不可動搖,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任何反對的聲音都顯得異常蒼白無力,持續三年的“大禮議”事件以朱厚熜的勝利而結束,朱厚熜如願意以償的追諡朱祐杬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其死後修建的王陵重新進行修建升格為皇陵,取名顯陵。
就這樣,興獻王朱祐杬生前沒有做過皇帝,死後在兒子的奮鬥下享受了皇帝該有的一切待遇。
既然父親的名分有了,那麼按照《周禮》所規定的宗廟制度,父親的靈位就該擺在太廟中殿之上,但是父親的名分是追諡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它牽扯到古代宗廟祭祀的一些禮制,這裏鑑於篇幅有限,筆者儘量簡單敍述。
宗廟制度是古人祭祀祖先過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一種禮法,《周禮》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簡單來説,皇室祭祀先祖,大殿靈堂內只供奉七位先祖(即七廟),居中為始祖牌位,後世子孫則遵循左昭右穆的原則。也就是説,如果爺爺在中間,那麼兒子就在左邊,孫子就在右邊,以此類推。不過隨着皇權的逐步加強,天子七廟也逐漸擴大為九廟,像明朝就是九廟。
但是如果一直這麼排下去的話,九代之後又該如何供奉呢?對於這個問題,《周禮》也是有規定的,即“毀廟”與“太祖不遷”,“毀廟”就是“祧遷”,“祧”即祭遠祖之廟。
以明朝為例,假如太廟中已經供奉了九位先祖,那麼當世皇帝駕崩後,後繼之君應該將原先所供奉的在血緣上離自己最遠的那個遠祖牌位撤下,換上過世之君的牌位,然後將撤下的遠祖牌位放入在太廟後殿修建好的“祧廟”之中繼續接受供奉,這就是“祧遷”。
不過,由於“太祖”有開創萬世基業的不世之功,所以歷代以來,皇室都規定“太祖不遷”的原則,還有“始祖”是萬世之祖,也不能遷,這就意味着明朝太廟中殿要一直供奉着始祖和太祖,即明德祖和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從自己爺爺的爺爺那一輩開始把他們全追封為皇帝,分別是德、懿、熙、仁四祖,然後修建太廟,在太廟中殿修建九室並將他們的靈牌放入其中供奉,德祖就是始祖。
明孝宗繼位後,太廟九室已經滿員了,這就出現了前面所説的情況,需要將與明孝宗血緣最遠的遠祖牌位撤下。經過商議,朝廷將懿祖的牌位撤了下來,換上了明宣宗,至於為何沒有將血緣更遠的德祖牌位撤下來,當時大臣的意見是:
其實就是將德祖以始祖地位對待,不進行祧遷。
那麼到了嘉靖帝繼位後,他就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了,明武宗的牌位要放入太廟,父親明睿宗的牌位也要放入太廟,朱元璋和德祖的牌位更不能遷出。如果按照血緣遠近的話,當時廟號還是明太宗的朱棣的牌位就要被遷出來了,可是朱棣的功績遠不在朱元璋之下。如果將朱棣的牌位遷出來,難度甚至要比“大禮議”事件還要大,到時候反對的可就不僅僅是讀書人了,恐怕天下人都要反對他,所以嘉靖帝根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遷朱棣的牌位。
但是不遷朱棣的牌位難道要隔代遷仁宗或者憲宗的牌位嗎?大家的諡號都是“宗”,隔代遷出太廟完全不符合禮法,該怎麼辦?嘉靖帝思來想去,終究還是想到了解決辦法,這個辦法要分四步實施。
第一步,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下旨:
也就是説,嘉靖沒有着急把朱元璋之後的皇帝牌位遷出太廟,而是先把始祖德祖的牌位遷出,與之前遷出的懿、熙、仁三祖一同供奉於祧廟之中,然後將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供奉於中殿正中,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七位帝王的牌位依次位列左右兩側,這樣一來就留下一個位置空着,這個位置就是給他爹朱祐杬留的。
第二步,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嘉靖帝趁南京太廟失火被毀之際在北京改建太廟,兩年後太廟改建完畢,改建之後的太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
是的,嘉靖帝沒有直接將父親的牌位放入太廟之中,而是先另建一座皇帝廟,以此來掩人耳目。
第三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嘉靖帝改諡朱棣明太宗為明成祖,嘉靖這麼做的原因就是要告訴天下人,既然朱棣功績偉大,不能遷出太廟,那我就讓他成為“祖”,跟朱元璋一樣,也永遠不用遷出。
第四步,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嘉靖帝正式下旨:
嘉靖帝從嘉靖九年開始謀劃,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經過十五年的準備後,他終於將自己的父親牌位成功過遷入了太廟。
可能有的人並不理解,嘉靖帝為何如此煞費苦心的將朱祐杬的牌位遷入太廟呢?正如筆者之前所説的,嘉靖帝非常看重名分,既然要追諡他爹為皇帝,就必須要讓他爹當一個真正的皇帝,真正的皇帝所能享受到的禮遇都必須有。其中,死後入太廟是對一個皇帝以及“皇權天授”的最大的肯定。也可以説,只有死後入太廟,皇帝才會被上天以及萬民所承認,這個皇帝才算真正的有了皇帝之實。
所以,這也能理解朱棣和朱祁鎮當年為何沒有將朱允炆和朱祁鈺的牌位遷入太廟,因為不承認他們的皇帝是正統,因此各位也能理解嘉靖帝為何會那麼執着的將朱祐杬的牌位遷入太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