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在朱元璋看來,忽必烈此人寬厚仁義,而元朝滅亡是因為其子孫後代昏庸無道所造成的。
忽必烈雖然給中原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但他建立的“大哉乾元”之國的功績不可磨滅。他在任時,同南宋鏖戰一度將小朝廷擊潰,還將雲南地區的大理國收歸己有。
一、外強中乾的帝國
“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於漠北,凡達達、回回、諸番君長盡平定之”。忽必烈是蒙古國的第五任大汗,也是元朝的建立者。當時下屬包括四大汗國即金帳汗國、伊爾汗國、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以及中原領土。雖是汗國不受其管制,但在名義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大帝國的領袖。
1. 汗位繼承問題
成吉思汗在世時,膝下諸子都比較團結。起兵之初,四面楚歌。既要面對先前宗主國金國的討伐,又要面對西夏王朝的虎視眈眈,同時還有中西亞地區的許多國家。所以,那時大家都是一致對外,絕無二心。
但是在成吉思汗去世以後,其後代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這就要從蒙古的繼任傳統説起,它不同於漢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推行“幼子守灶”。也就是説,最小的兒子最有資格繼承父親的家業。
在黃金家族內部,眾兄弟因為汗位繼承問題打的不可開交。首先朮赤的身世存疑,雖然成吉思汗待其不薄,但他極有可能是蔑兒乞人的後裔。次子察合台,因為公開與大哥叫板也失去了資格。
並且此二人皆不是成吉思汗心儀的接班人,他最看重的是三兒子窩闊台。但是他的小兒子拖雷掌握了軍隊,並且也符合幼子守家業的傳統。所以在蒙古帝國,一度出現了兩個大汗。三年後,蒙古各部統一推舉窩闊台為大汗,而後他又發動了諸子西征還拿下了四川地區。
窩闊台死後,矛盾再次出現。這次是他的長子拔都與其最喜愛的孫子,汗位空置五年以後最終由兒子貴由繼任。但蒙古帝國的君主大都短命,貴由汗繼位後很快便猝然長逝。隨後拔都以宗主的身份確立自己了拖雷後裔蒙哥為大汗。
2. 汗位過渡問題
儲君乃為國之根本,所以漢人皇室對於儲君非常重視。而蒙古帝國,沒有確立完整的繼承製度和繼承體系,才會導致內部逐漸分裂。拔都作為窩闊台族系,因為自己繼承汗位無望,所以才扶植了與自己交好的蒙哥。
自此以後,蒙古帝國的汗王正式移交到了拖雷一系的手中。礙於許多人不承認其領導地位,在第二次忽裏台大會時,蒙哥將窩闊台系幾乎全部斬殺。而海都,年齡尚小且不為嫡系後代,幸而逃過一劫。
蒙哥死後,阿里不哥堅守在蒙古高原而忽必烈則在中原與南宋繼續鏖戰。此時,二王內戰一觸即發。一方有蒙古元老部眾的支持,另一方則佔據了中原富庶地區,享天時地利。最後,忽必烈在鬥爭中贏得了勝利,繼承汗位。
此時,海都被髮配至海押力,此地雖然名義上為其封地,但卻無時無刻不受忽必烈的監視。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威脅自己統治的新星正在冉冉上升。一個令黃金家族內部,分裂之人走上了政壇。
二、海都治亂,元朝大患
蔡東藩曾説“海都構亂,兩汗響應,即西北諸王如乃顏者,亦起而響應”。海都作為窩闊台的殘存後裔,在內部極具號召力。再加上忽必烈等人都處於中原腹地,對中亞地區鞭長莫及。所以,他開始了恢復汗位的大業。
1. 聯合各部族,公開反叛
忽必烈長期在中原執政,不僅本人漢化嚴重並且在管轄範圍內也開始推行儒家文化。這與蒙古的草原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其內部逐漸出現許多反對聲音。同時,蒙哥得位不正,忽必烈同樣如此,黃金家族內部逐步走向分裂。
成吉思汗曾説只要窩闊台家族有一個人即使是吃奶之人,他也比旁支更有繼承權。貴由也曾説過,本家族只要有人不論他是被油紙包裹還是被草蓆包裹,都具有繼承權。自成吉思汗以後,窩闊台家族的王位繼承觀念根深蒂固。
海都作為其殘存的後裔,本身具有一定的水平同時還能將身份拿出來現身説法。一個是蒙古傳統的堅守者,另一個則是先進文化的改革派。兩方大戰,一觸即發。海都聯合了欽察汗國和八剌等舉行會盟。
2. 內憂外困,長期戰爭
此時的忽必烈正在中原地區同南宋交戰,而西北諸部又聯合反叛。這場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近半個多世紀,忽必烈大軍壓境而海都撤退。隨後,海都的軍隊便又再次佔領地區。叛軍的實力並不弱小,所以給元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在你追我趕中,進行着戰爭。起初,忽必烈與南宋對峙抽調不出兵力。所以只得坐視其壯大,海都實行遊擊戰政策,令其非常惱火。不僅搭上了自己的兒子,還派出了得力干將伯顏前去平叛。
忽必烈年逾七十,最後不得不親率部隊出征。最後,元軍成功收復畏兀兒地區使得海都內部產生分裂。在忽必烈七十九歲時,海都戰死。直到五年以後,其子投降,持續了近五十年的叛亂終於結束。
三、雄踞中原,難敵叛亂
《元史》“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忽必烈在歷史上,可以稱之為治世之明君。最主要的功績便是統一中原地區,結束了“靖康之難”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
1. 海都的人和優勢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從忽必烈對待文天祥的態度,就能看出他是一個禮賢下士之主。他元宋戰爭中,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技巧,以水陸兩棲的方法致使南宋四散奔逃。面對這樣一個經濟富庶且擁有根深蒂固漢人文化的王朝,都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之。唯獨面對處於西北邊塞的海都卻束手無策。
南宋屬於本土作戰,揹負着民意所歸。而蒙元則屬於外族入侵,卻還可以將其毀滅。海都等人同南宋相比,不具備優勢。而他們之所以成功,首先要得益於南宋。忽必烈抽調不出更多的兵力來平叛。
所以,海都一眾便有了可乘之機。忽必烈帶領着主力軍隊,在長江一帶與南宋對峙。而平叛之軍,則全都是非精鋭部隊。否則,以海都的軍事實力和經濟水平是完全不足以與元朝軍隊相抗衡。
其次,海都代表着蒙古傳統。海都此人喜歡信馬由繮,在草原上恣意馳騁。他本人對蒙古傳統文化,情有獨鍾。而忽必烈則更傾向於漢化,在蒙古內部推行儒家文化。雖然在元朝內部獲得了許多大臣的支持,但在蒙古部族中仍然有人對此頗有微詞。
海都反叛的口號就是忽必烈忘本,説他更像是一個純粹的漢人,數典忘祖。此號一出,一呼百應,眾多喜歡遊牧生活之人選擇支持。這也是他能夠長期堅持叛亂的主要原因。最後,海都是窩闊台部族的後裔。
這是主要原因,蒙古一直沒有固定的繼承製度。而成吉思汗與貴由的話,被許多人奉為人生信條。忽必烈屬於拖雷一系,得位不正。所以很多人對其汗位,都不認同。但礙於其威嚴,又不得不表面逢迎。
因此,海都佔據了人和這一優勢。在蒙古內部,獲得了大批的支持者。他是遭清算後,窩闊台部族中可以擔當大任之人。再加上本身又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所以在西北起事才能如此順利。
2. 海都的地理優勢
海都所統治的西北地區,雖然不如中原富庶卻遍佈着崇山峻嶺。習慣於在中部平原作戰的元朝軍隊,不適應山地戰爭。所以,海都佔盡了地理優勢。而他又充分發揮游擊戰的戰術水平,敵退我進,敵進我退。
在消耗戰中,中原地區的戰術縱深過於延長。行軍打仗,打的就是補給。中原的物資運送不上去,給士兵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礙。而相比於元軍,海都算是本土作戰。既熟悉地形又具備人口優勢。
歸根結底,海都之所以能夠興風作浪的原因還是繼承製度的問題。蒙古帝國不像中原地區,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他們雖然嘴上説的是“幼子守灶”,但仍然是以個人能力定奪高下。能力最優者,獲得汗位。
而其他能力稍低者,雖然不能做到整個帝國的統領,但他也能夠獲得人口、土地、黃金等等。對於忽必烈而言,海都所處的中亞他可謂是鞭長莫及。雖然自己的軍事實力幾倍於對方,但本土作戰的海都佔盡了優勢。同時,還有南宋的制約,使蒙元夾在中間,非常難為。
四、結語
對於英明一世的忽必烈而言,海都之亂可謂是其心頭難解之恨。最後只能拖着病軀,率軍親征。他並不是不能打敗海都,而是分身乏術。一方面要統治中原地區,另一方面還要平定海都叛亂實在是分身乏術。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