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位蒙古王爺讓手下15萬軍隊大部分歸信了伊斯蘭教, 皇帝也沒攔住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經典

寧夏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東鄰陝西省,西、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南部和東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

有網友給我留言,自稱發現了一個“當今史學界的盲區”,即過去的“回回人”主體是西夏百姓因回教傳入而成為“回民”,蒙古滅西夏後徵其民為軍攻下南宋故而散佈中國各地,而其主要居住地仍是西夏故地。當時,西夏百姓本多為漢人,變“回回人”之後仍是漢人語言、習慣只是風俗有些改變,“這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我只能説這種説法是“想”出來的,是沒有充分歷史依據的。今天的回族人或者更直接地説是寧夏的回族人和與歷史上西夏人(党項人)是有些關係,但關係並不大。

公元103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今寧夏(包括今甘肅、內蒙古、陝西一些地方)建立了西夏王朝不假,但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即党項人在被成吉思汗消滅後,基本可以説是趕盡殺絕了,剩下的党項族老百姓也許在當時就逃亡到了他們的“故地”青藏高原了,今天的學者考察發現,川西北高原一些地方的藏族、羌族以及散居在喜馬拉雅山兩側的夏爾巴人可能是他們的後裔。據説,當時有一部分西夏人來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建立了小政權,直到康熙才被徹底消滅。


成吉思汗滅西夏時,是將他從西域擄掠而來的一些居民編入了軍隊,也徵調了西域投降的軍隊。比方説當時的高昌回鶻就直接參與其中,與其他一些西域籍的軍人一起,因為滅西夏有功而成了在元朝享受極高待遇的“回回人”。參與消滅西夏的高昌回鶻人中有一人,還成了今天湖南桃源的維吾爾族人的祖先(這個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裏專門寫過)。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蒙古僅消滅了西夏,成吉思汗在這兒也死了,他曾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他的孫子們還要聯合宋朝消滅金國,再“吃掉”宋朝,那些被擄掠而來的西域籍的軍人對他們來説是不夠用的。甚至,為了完成成吉思汗的“遺願”,他們又進行了兩次西征,弄錢、搶人,完成戰爭儲備,以滿足戰爭需要,怎麼可能讓那些軍人就地“轉業”至西夏地盤,去過老百姓的日子?


所以,那些西域籍的軍人和西域投降的軍隊,正式的“轉業”應該在元朝一統天下之後,雖説這中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他們的子孫會成為他們的“接班人”,蒙古人是需要他們的,甚至是不能離開他們的。

以上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更好理解了。即是當時西夏人的宗教信仰是佛教,而今天的回族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雖説,元朝的“回回人”大多也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不可能在元代的百年時間裏完全改變西夏民眾宗教信仰。

我們應該看到,當下的回族人既不是“外來的回回人”,更不是國內任何一個民族的分支,而是“外來的回回人”與國內一些民族融合的民族共同體。即使到了今天,寧夏

247.57萬回族人口

,也只能佔到寧夏總人口的

36%。


那麼,在歷史上是誰讓寧夏成了一個回族人相對集中的聚集區呢?

阿難答(?~1307年),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安西王忙哥剌之子。1280,他襲封為安西王,統轄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陝西等地)。據拉希德丁《史集》記載:阿難答自幼受一穆斯林家庭撫養,“木速蠻(即穆斯林)的信仰在他心中已經鞏固起來,不可動搖”。“他在自己的營地上建立清真寺,經常唸誦《古蘭經》,沉湎於祈禱”。

元成宗篤信佛教,認為阿難答信仰伊斯蘭教是背叛“祖宗之道”,就將阿難答拘捕下獄,並迫令阿難答歸信佛教。阿難答與元成宗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並以合贊汗改信伊斯蘭教的先例替自己辯護。元成宗鑑於阿難答領地廣闊,擔心長期拘捕阿難答會相發兵變,就將阿難答放回了寧夏。


公元1307年,元成宗病逝後,阿難答在帝位之爭中,被元武宗處死。但此時阿難答部下以及依附於他的15萬蒙古軍隊的大部分都歸信了伊斯蘭教。雖説,元武宗讓幫自己奪取帝位的愛育黎拔力八達接管了阿難答的領地,愛育黎拔力八達對伊斯蘭教不支持,並從嚴限制,但已經起不到大作用了——此時的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已成氣候,正處在方興未艾、生氣勃勃的上升階段。

因此,阿難答及其部下的改宗伊斯蘭教,對寧夏地區該教的傳播發展和回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薛正昌《寧夏曆史文化地理》(寧夏人民出版社):“阿難答的作為,為一個新的民族——回族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宗教文化基礎。”

就這樣,阿難答的部下們與先前和之後來寧夏的“回回人”一起,讓今天寧夏這個地方成了回族人相對集中的一個區域。怎麼可能像那位網友説的“西夏百姓因回教傳入而成為‘回民’”呢?也根本不存在什麼“當今史學界的盲區”的問題。更何況,回族是在明代才真正形成的。(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