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干政的死結?
權力傾主,帝室悲歌,宦官——唐王朝的死結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朝代,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峯。即使如此,它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樣,內訌起伏,爭鬥不已,僅就皇族方面來説,其鬥爭之複雜和次數之多超過任何朝代。
如玄武門之變,武周革命,中宗復位,節憨太子舉兵,韋后亂政、太平公主謀亂,玄宗內禪,張後之亂,等等,但大多變亂時間較短,不致造成大害,且有些變亂平定之後,向好的方面發展,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這個一代英明之主得以繼位,對唐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出現了"貞觀之治"。
武后臨朝稱制並改唐為周,當了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她能納諫,善選拔人才,亦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先後平定韋后,太平公主的變亂後,唐玄宗勵精圖治,創建了"開元盛世"。而給李唐王朝致命傷的就是宦官專政。宦官們與藩鎮、朝官互相連結,錯綜複雜地交織一起,難分難解,愈演愈烈,直到唐亡。
禍害由誰引起
唐玄宗是使唐朝鼎盛又將之推向下坡的關鍵人物。從713年~734年的21年期間,他任用賢臣,虛心納諫,頗多善政,故政治開明,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邊疆安定,國威遠揚,為有唐一代鼎盛時期,被史學家譽為"開元之治"。
但在734年之後,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日益驕奢,縱情聲色,怠於政事,任用佞臣,親信宦官,造成官吏貪瀆,政治逐漸腐敗,自持富強,傲待邊族,輕信邊將,輕啓邊釁,加劇了民族矛盾。在這種情況之下,藩鎮叛亂、割據,宦官權勢傾主,以至廢立皇帝。這應該説罪在玄宗,咎由自取。
"偏聽則暗"。歷史證明,偏聽必偏信,這是犯錯誤之由。
唐玄宗後期正由於偏聽偏信而犯了一連串的錯誤。他為何從明君變成昏君?這是因他後期妒賢害功,總擔心大權旁落,故通過宦官將軍政大權緊緊抓在手裏.他大量任用宦官,為之加官封爵總數多達三千人,其中任三、四、五品官有千餘人,有的如楊思勳竟官到一品,紿車騎大將軍稱號,封號國公。唐玄宗尤其寵信高力士。
據《舊唐書高力士傳》説:唐玄宗最寵信宦官,監軍和宣達聖旨都由宦官任之。任監軍的宦官,其權力超過節度使;出使的宦官,地方長宮待之如上司,曲意奉承。在宦官中,權力最大的是高力士,凡四方進奏文表,要先呈高力士,然後進上,而小事由高力士自己處理。
玄宗常説:"有高力士值班,我才睡得甜。"玄宗寵信高力士如此,必然是言聽計從。李林甫、楊圖忠、安祿山等都因他的引薦而取得將相高位,其他走他的門下而獲得官職的則數不清了。高力士資產殷富,連王侯也比不上他。
該傳還説,"力土為人謹慎無大過"。從以上史實看,説力土"無大過"是不對的。既然説他富超王侯,那麼錢財何來?顯然是納賄所得。正因有賄可納,他不管好醜都一概引薦,特別是推薦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人,就是最大的罪過。唐廷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從此開始腐敗:任用安祿山啓了藩鎮叛亂,割據之端,唐王朝從盛世趨向衰落以至滅亡,高力土不能辭其咎。但是,高力士只不過是唐玄宗的化身,當然,禍首還是唐玄宗。
宦官專權跋扈
唐代後期宦官之禍,比之東漢有過之無不及,這在史學界認識是一致的,但對於宦官與皇帝的關係看法仍不一樣。
有的認為唐代宦官自活躍於政治舞台之後,權力傾主,任意廢立皇帝,家奴變成了主人。有的就持相反意見,認為唐代宦官與皇帝同屬一個利益相關的"家庭",二者之間是一種主僕關係,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這兩種意見都有所據,也都有其偏頗之處。
唐代宦官與皇帝關係是複雜的,既是主僕關係,也有反奴為主的關係;利益既一致也不一樣。這些都反映在不同時期上:玄宗時宦官尚忠心耿耿;肅、代宗時宦官權力雖擴大,皇帝大權仍不旁落,對跋扈宦官還能予以懲處,這時,宦官還沒有從家奴變成了主人。之後,除了德宗是繼位外,其他十世的皇帝無不為宦官所廢立,其中憲宗,敬宗被宦官所殺,昭宗被宦官幽禁,文宗在"甘露之變"後被宦官軟禁。
文宗曾對人無限悲憤地説:"受制於家奴,尚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受制於諸侯。"
可見宦官權力多大,以及皇帝無可奈何的處境。以上事實也説明,唐朝後期宦官地位已發生了變化,其權已可震主、傾主以至殺主了。
總的説,宦官與皇帝關係有如影和形,無形則無影,宦官是依靠皇帝才能存在的,唐代後期宦官雖有廢立皇帝之權,但不可能"取而代之",只能是廢一帝立一帝,所立的皇帝也必須是李家皇族子孫,不然他們就無所依存了。
但宦官集團並非鐵板一塊,在廢立皇帝問題上,宦官各從自己本身利益出發,往往分成不同的派別,這一派要擁立哪個皇帝,那一派要擁立另一人為皇帝,於是雙方鬥爭白熱化,彼此矛盾不可調和,只能是你死我活。這就不能説"不存在根本的利害衝突"了。如在憲宗時,圍繞皇位繼承,宦官分戍兩派,宦官吐突承璀等主張廢太子宥,以灃王惲為繼承人;宦官王守澄等則力保太子宥,二派鬥爭十分激烈。憲親後來傾向灃王惲,於是太子宥派便先發制人,弒殺憲宗,搶奪皇位,誅滅吐突承璀等,灃王惲亦於同日被殺。
為奪皇位殘殺父兄,足見鬥爭之無情和慘烈。憲宗是唐代後期有為之主,曾使唐朝一度中興,他被殺時年僅四十三歲,若假之以年可能有大作為;而殺父搶位的穆宗,為人昏儒,荒於政事,終日遊宴,甘受宦官擺佈。曾一度中興的唐朝又趨向衰落。
宦官權力的膨脹
唐代後期宦官為何能有廢立皇帝大權?
宦官具有如此大權,是有一個過程的:玄宗時,開始讓宦官參預政務,任方鎮監軍;肅、代宗時,宦官主管禁軍;到德、憲宗時,確立了監軍制,神策軍中尉制和樞密使制。這樣,宦官參預政治、軍事便逐步制度化了。
由於監軍制的確立,擔任監軍的宦官,儼然是方鎮節度的上司;由於神策軍中尉制的確立,擔任神策軍中尉的宦官掌握了中央精鋭部隊的帥權;由於樞密使制的確立,擔任樞密使的宦官,得以執掌機密,議決國家大事。
皇帝還利用宦官來財制大臣和監察皇族子孫以及刺探軍情,此外,還派宦官處理外交,經濟以及採購等事,宦官干預國事已像水銀瀉地般,滲透了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所有領域,顯然,宦官之所以有權廢立皇帝,在於他們控制了軍國大權,尤其關鍵的是掌握了禁軍和神策軍。
這些部隊是當時唐朝中央最精鋭的部隊,騎兵是其主力。唐朝十分重視騎兵,皇帝的衞隊都用騎兵,且日益加強,太宗時僅百騎,至武則天時,改百騎為千騎,中宗時改千騎為萬騎,而參加這些騎兵部隊的都是精選善於騎射的健兒。
神策軍也以騎兵為主力,在當時來説,騎兵是各種兵種中最精猛的作戰部隊,它速度快,衝擊力強,李世民在與羣雄角逐中,每戰多勝,創建唐朝,主要就靠發揮騎兵這種獨特的作戰力量。宦官不只掌握禁軍,神策軍的騎兵,也掌握了馬政,即皇家和國家的主要養馬牧場,這就可以從中選精良的馬匹以供寓兵使用,保持騎兵的戰鬥力。
由於宦官掌握這些皇牌軍,誰敢對抗,迅即調動精鋭的騎兵鎮壓。《新唐書》作者評論"甘露之變"時説,"李德裕嘗説過,天下衝擊力最強的是北軍",李訓等人卻以政府的弱卒以抗擊宦官的精兵,他們的死是必然的。"
正因宦官掌握精鋭的騎兵部隊,大臣甚至皇帝都要俯首聽命,如文宗,宣宗都曾先後向宦官託孤,宦官置之不理,最後立誰為皇帝還是由宦官來決定。而朝廷大臣對此只能唯唯諾諾,不敢哼一聲,不管宦官立哪一個為皇帝,他們都北面事之。
軍權是權中之權,誰掌握軍權,就能掌握政權,以至掌握一切。唐朝南司受制於北司,首相聽命於宦官,皇帝的廢立唯宦官之命是從,是因宦官手中有軍權。槍稈子裏出政權,古今如此。
宦官是"刑餘"的小人,他們不學無術,眼光短淺,唯利是圖,通過這些人來處理國家大事,必然是搞得一團糟,唐後期衰亡並非意料外之事。
宦官掌權是成事無望,敗事有餘:
在政治上,他們結黨營私,陷害異己,不顧國家利益,只顧小集團利益。如永新革新,觸及宦官利益,俱文珍等宦官便發動政變,逼順宗退位,王叔文,王坯和柳宗元等八人遭到貶斥,或因致死,或流放邊疆;"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大殺朝官,朝廷幾乎一空。
經濟上,他們貪污受賄,賣官鬻爵,到處敲榨,掠奪民財。軍事上,讓宦官監軍,因他們毫無軍事經驗,瞎指揮的結果是,唐軍屢打敗仗。而將官如不聽其瞎指揮或不納賄,便編造謊言上奏,陷害忠良,許多將官因之冤死,使唐軍事日益衰弱。
信任心腹宦官,疑忌賢臣良將,導致大權旁落,受制於家奴,以至國事日非,最後國破家亡,這是唐統治者的自作啓受,自食其惡果。
一般把唐之亡歸咎於藩鎮和牛、李黨人,這未能揭開其本質,其實,促使唐朝從其巔峯跌落下來,始作俑者是唐玄宗。其後繼的皇帝也大多跟他一樣,忌賢害功,把權力交給心腹宦官。結果是尾大不掉,奴才變成了主人,皇帝成了他們的傀儡,讓這些無知無能的閹人掌握中央大權,天下安得不亂,唐朝哪能不亡?
高峯和低谷是連在一起的,這也是説低谷是高峯的隔鄰,如果你在高峯上迷失方向,跨錯了一步便會跌下深谷裏。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複出現,創造偉大業績的人,由於他勝利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不再是謙虛謹慎,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而是驕傲自滿,偏聽偏信,獨行其是,結果是:錯誤連串,亂子四起,於是便把其創造的偉大業績推向毀滅之途,唐玄宗便是這樣的人。
開頭我們已經指出:他是把唐王朝推上富強的頂峯的人,也是把盛唐推向下坡路的人。可以説是:成也玄宗,敗也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