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我同事小李經常跟我吐槽,説女兒學習不認真,老是開小差,負責監督女兒的奶奶火氣上來了,説也沒用、罵也沒用,馬上就掄起衣架準備打了。

她老公就連忙勸阻:“媽,你幹嘛啊!都什麼時候了還打孩子,現在要自由教育,減負!讓她慢慢寫,這不遲早能做完的嘛……”

奶奶也不服氣:“你這教得還不如沒教!不嚴厲一點怎麼聽話?你小時候要不是我這麼教你,你現在哪有這麼出息?”。

她看着丈夫和奶奶的爭吵,別説女兒,自己都愁壞了。她老是説:“管他什麼方法,能教會孩子不就行了嗎……可惜我工作忙顧不了,唉,煩啊。”

是呀,其實無論白貓黑貓,能抓耗子的不就是好貓嗎?像這樣的兩代人的教育衝突,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沒有明確數據表明,傳統教育和自由教育哪個更好。

也就是説,丈夫和奶奶的主張,都有有失偏頗的地方。現在的人都喜歡圍繞“傳統教育”和“自由教育”吵得不可開交,但教育學家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兩者結合。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1. 暴力元素

傳統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把孝道與暴力聯繫在一起,無處不是在暗示“因為暴力,所以服從”。

然而在今天,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些暴力的教育方式應該被摒棄。首先我們有《刑法》,明確規定了不可以體罰孩子,其次我們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家長是不可以對孩子使用暴力的。

再者,孝應該是引導教育得來的,而不是通過強制逼迫換來的。因此,傳統教育中的暴力元素,是不好的,應當拋棄。

2. 先賢理念

但是,古代先賢也提出過很多優秀的理念。比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告訴我們無論孩子是否有學習天賦,都應該盡心盡力教導孩子;

同時我們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不可以違背孩子的本性。這些教育理念都是讓我們心態變得更加開放的良策,而不是所謂四書五經、道德倫常的封建迷信,這些我們還是要區分清楚的。

一言以概括之,傳統教育有它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不可以因為網民一味得貶低,我們就把它當妖魔鬼怪、敬而遠之。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1. 認知錯誤

許多家長認為自由教育就是無條件放縱孩子。但其實太自由可能會讓孩子沒有目標,失去自我。真正的自由教育,不是教育孩子可以為所欲為,而是給孩子認知的自由,讓孩子去認識更多的人和事,而不加以限制。

舉個例子,當孩子看課外書的時候,説:“別看這些沒用的書,多看課本”就是傳統教育,如果鼓勵孩子多閲讀課外書增長見聞就是自由教育。讓孩子隨便撒野這叫溺愛,不叫自由教育。這種認知錯誤需要我們拋棄。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2. 塑造自我

如果正確達成了認知自由,就也可以讓孩子豐富見識,通過自我學習形成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塑造自我,這樣的孩子不僅可以更好地看待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他們的談吐中也會更有內涵、更有思想。

而且1980年的一份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認知度高的孩子往往右腦發育比較良好,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就會更快,做事也會更有邏輯、更聰明。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實行自由教育的國家與地區,比如美國、日本,經常能誕生科技奇才,或是諾貝爾獎得主。這種引導孩子塑造自我的自由教育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總之,自由教育雖好,卻不可以過分推崇,即使在實行自由教育的日本,民間、教育界對於這種教育模式是否有效依然有很大爭論,並不是人人都贊同這種教育方法。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1. 給孩子有條件的自由

哲學角度上説,自由如果沒有“限制”這個相對概念,那麼自由本身也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自由的代價也必須是有一定的限制,只是這個限制不能誇張到近乎禁錮的效果。

我們可以設立家規,給孩子編制一套守則,讓孩子規範自己基本的行為習慣:比如吃飯要吃乾淨、對人要講禮貌、做事情不能粗魯要優雅……等等,這就是古人的“修身”之道。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放寬孩子正面行為的自由,比如孩子希望和同學多出去玩,比如去吃東西、野餐什麼的,在不耽誤學業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給他娛樂自由(當然了,要叮囑他注意安全);

甚至孩子長大了,如果想自己出去旅行,去走走,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風險評估之後,給他最大限度的支持,因為出去多走走對豐富見聞、提升社交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先把範圍設定在國內,因為國內旅遊相對來説比較安全。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2. 認知涉獵為主,理念構建為輔

古代先賢的學習理念,可以幫助孩子構建起基本的自學框架,讓孩子形成自學的“方法論”。比如“温故而知新”,就是教導孩子要定期温習,不要遺忘已經學過的知識。

西方也有類似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然而該理論的提出已經是近現代;還有“學思兼顧”,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這樣才算真的理解。這些都是現代科學佐證的有用的學習方法,可見先賢的學習理念是十分有用的。

當然了,做事不能空談方法。孩子建立起自學的方法框架後,就應該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多自學,古代謀士呂蒙就講過:“涉獵閲舊聞,暫使心混澄。”

當你涉獵的知識面足夠多,對以往知識的消化能力也越強,因為你有了足夠的參照物去對比理解。在孩子課餘時間,對孩子相對放開,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知識,涉獵一點,並根據自己興趣選擇是否深挖,同樣也是培養孩子職業意識的好方法,沒準兒孩子在涉獵學習的過程中,發掘了一生的事業呢?這就是傳統教育和自由教育相結合的好結果。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孩子的教育是一等大事,我們絕對不可以“走極端”,盲目按照某一種教育模式去全盤跟隨,是自己教育理念上的怠惰,如果因此導致孩子學習生涯被拖累,就得不償失了。

身為新時代的家長,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拋卻一直以來人云亦云的觀點,站在多元價值的角度上去看待教育問題,不偏頗任何一種教育模式,兩技並施、取長補短,給孩子帶來最好的學習體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4 字。

轉載請註明: 不鼓吹傳統教育,也別貶低“自由教育”,兩者結合才是父母首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