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二十五年,亦即公元220年,魏王曹丕登壇受禪,漢朝末代皇帝劉協將象徵皇權的印綬詔冊交於新生的大魏王朝,至此漢朝名實皆亡。作為大漢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劉協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都是一個毫無權力、任人擺佈的木偶傀儡,但事實上這個人的智慧卻並不輸於任何一位偉大君王。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接踵而起,各路諸侯紛紛割據,大漢朝廷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名存實亡,換句話説即便此刻不是獻帝,換作其他人上台也未必會比劉協做得更好。
從接替少帝劉辯成為皇帝以來,劉協始終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權臣的陰影之下,對他而言恢復大漢昔日的榮光已非人力所及,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從西涼軍閥集團手中逃脱之後,劉協和曹操組成了新的“搭檔”,而對於曹操這個既是恩人又是仇人的角色,漢獻帝心中其實很矛盾。作為一個有名分而無權力的皇帝,劉協毫無疑問對曹操充滿了恨意,但漢朝大廈崩坍的現狀是曹操造成的嗎?顯然不是,相反若非曹氏集團多年來的東征西討,恐怕大漢的招牌根本支撐不到建安二十五年。
從私人角度而言,儘管已經失去了權力,但皇帝終究是尊貴的,至少在表面上曹操維護了大漢朝廷的最後一絲尊嚴。建安四年發生的衣帶詔事件可能是劉協試圖奪回大權的一次嘗試,但終究以失敗告終,而且從這件事之後皇權與相權之間產生裂痕,劉協明白漢朝氣數已盡,接下來只是找一個合適的時機體面地退出歷史舞台而已。傀儡的生活並不好過,但能夠平平安安地做二十五年的傀儡,端坐廟堂受人朝拜的同時又不至於在哪一天被人拖出去殺掉,這本身不也是一件需要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事嗎?
圖-曹操、董卓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故,漢獻帝苦心等待的退場時機終於來臨。儘管曹丕承襲了魏王王位,但曹操其他的兒子卻未必容許他坐穩這個位子,其中又以曹彰的反對最為致命。作為曹操眾多兒子中最擅長帶兵打仗的一個,曹彰手握兵權且虎視眈眈,而就在曹彰準備向兄長曹丕發難的時候,漢獻帝主動將皇位禪讓給了曹丕。兄弟之間爭奪家產是你們的私事,但天下是漢朝皇帝指定禪讓給某個人的,其他人再去爭奪就喪失了法理上的依據,於是曹彰只能接受現狀,而曹丕一輩子對獻帝感恩戴德。
縱觀歷史來看,退位後的漢獻帝絕對稱得上結局最好的一個,被封為山陽公,在封地內可以使用天子禮儀且面對大魏朝廷不必稱臣。或許從這一刻開始,劉協的命運才真正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管他世界風雲詭異,管他人心爾虞我詐,我只安心做我的“山陽公”,治理我的封地,造福我的百姓。魏青龍二年,時年54歲的劉協自然壽終,在此之前曹丕已經亡故多年,此時大魏的掌舵人為魏明帝曹睿。喪訊傳至洛陽以後,曹睿與羣臣商議良久,最終朝廷還是決定以“大漢皇帝”的禮儀對劉協進行安葬。一個“傀儡”的一生就此走完,但誰又能説這不是一場傳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