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晚期,晉國的政治鬥爭,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春秋中期是卿大夫與君主爭奪權力階段;春秋晚期是卿大夫之間爭奪權力的階段。
但總的趨勢基本上卻是沿着加強中央集權制道路前進的。
晉國君主權力的衰落,開始於趙盾執政的時代。在趙盾的保護下,他的族人殺了靈公而沒有受到懲罰。開此先例,後來欒書殺了厲公同樣沒有受到制裁,君主權威和神聖性一落千丈。
國君為了保衞自己的權力,同卿大夫之間明裏暗裏展開着激烈的鬥爭,因此在晉國君主權力衰落的過程中就顯得起伏曲折。晉景公差一點將趙氏的子孫殺絕,古戲裏有一出“趙氏孤兒”的戲,就是講這個故事。晉厲公滅掉了有“三卿五大夫”的郤氏家族。這些都是國君進行加強君權,打擊強族的鬥爭。但君權終於敵不過經濟力量雄厚,實際權力在手的卿大夫,卿大夫專政的局面,就在晉國逐漸形成。
在春秋中、晚期以後,晉國君主和大夫之間的鬥爭,特別是大夫之間的鬥爭,牽制了對外精力,造成晉國霸權的衰落。
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晉、楚、齊、宋、衞、陳、蔡、鄭、曹等國大夫在鄭國虢(今河南鄭州市北)地開會,為的是鞏固弭兵盟會的成果。楚國的令尹子圍(後來的楚靈王)為了阻止晉國爭奪盟主地位,提出只要把盟書在會上重讀一遍,把祭牲埋在地下就算了。晉趙武不敢與楚爭論,只得草草收場。
隔了很多年,到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在周王派人蔘加下,晉、魯、宋、蔡、衞、陳、許、曹、莒、頓、胡、滕、薛、杞、小邾、齊等國諸侯和大夫在召陵開會,商議伐楚。
蔡侯曾被楚令尹子常勒索賄賂,並遭到楚國的三年拘留,因而請求伐楚。這是一次最大的盟會,晉國本來應有所作為的。但是荀寅因向蔡國索取賄賂沒有得逞,就對範宣子説,楚國力量大,不能對它用兵,會議也就沒有結果而散場。
晉國這種行為已經喪失人心,也晚期喪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曾經不止一次被晉國打得大敗的齊國卻來進攻晉國,齊、魯、鄭等國結成反晉聯盟,並且武裝進攻晉國;特別是一貫對晉國很恭順的魯國也敢於參加這個反對晉國的行列,可見晉國在諸侯心目中已經沒有多少地位了!
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楚人戰勝蠻族夷虎,即轉向北方擴張。楚軍統帥詭稱吳國要進攻楚國,需迅速調動軍隊作應敵之計,經過一夜的準備,就乘機滅掉梁、霍(今河南廬氏縣東北),並進攻蠻族,蠻族首領赤逃到晉國的陰地(今河南廬氏縣東北)。
楚國的司馬起率領豐、析(今河南淅川)二地和狄族的軍隊進攻上雒(今陝西商縣),派人告訴晉國陰地大夫士蔑,説:“晉、楚有條約,兩國的立場應該一致,否則,楚國將打開少習(即少習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山下有武關,西通秦國)道路攻伐晉國。”
在這種明目張膽的威脅面前,士蔑請示趙鞅,趙鞅説:“晉國內部不安寧,怎敢和楚國對抗,快點將蠻子交給楚人。”士蔑還用個詭計逮住蠻子赤,恭順地交給楚軍。這時已是楚國被吳國在柏舉打得大敗,國都被攻破之後,而晉國還這樣對楚國妥協,其內部鬥爭的嚴重和畏懼楚人的程度可想見。
晉國在對外鬥爭中的軟弱立場,主要是為國內政治鬥爭所牽制,並不是缺乏兵力。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晉國嫁女給楚靈王時,靈王準備將晉國宋女子來的使者韓起、叔向施以刖刑和宮刑,用他們做看守宮門的奴隸,來侮辱晉國。
楚大夫啓強反對説,晉國要是失掉這兩個人,他們國家還有“五卿八大夫”,共有4900乘兵車,他們只要出車900乘作戰,還有4000乘留守,我們是難以對付的。靈王聽了啓強很有説服力的意見,才不敢輕舉妄動。
的確,後來晉國在邾南就出動過4000乘兵車對楚國和其他不服從侯國進行示威性地軍事大演習,出動兵車之多,在春秋時代是空前絕後的。只是頻繁的內部鬥爭,抑制了力量的發揮。
春秋中期以來,晉國大夫和君主進行爭權鬥爭愈演愈烈。經過趙盾殺靈公,景公殺趙氏子孫,厲公殺郤氏,欒書殺厲公等反覆鬥爭之後,大夫專政的形勢已成定局。平公、昭公以後,君主完全為大臣所左右,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這一情況,從春秋時人們對晉國政治狀況的議論中,就看得很清楚。
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周遊列國到晉時,目睹晉國政局,對趙武、韓厥、魏舒説:“晉國要被你們三家所瓜分吧!”又對叔向説:“我的好朋友,您要注意呢!大夫鬥有錢財,權力在私家手中,你這個為人正直的人,一定要想辦法使自己免於禍難。”
不幾年後,晏嬰出使到晉,他對叔向講到齊國將為田氏代替的情況,叔向也向他説了自己對晉國政治現狀的看法,他説:“今天我們的公室已進入衰敗時期,兵車組織癱瘓,卿不率領公室軍隊,公室的車乘也配不齊甲士,軍隊行列沒有長官,人民生活痛苦,餓死在道路上的隨處可見。可是貴婦人卻很富麗妖嬈,宮室造得又多又豪華;老百姓逃避公室的差事就像逃避盜賊、敵人一樣。一些姬姓的世家大族降為奴隸,政治由私家所專斷,民眾無所歸依。面對這一情況,國君不省悟,一點也不改,還用娛樂消遣度日。公室的衰微沒有比現在更為厲害的了。”
叔向還説,晉國的公族快滅亡了,我聽説公室衰微就像樹要死、枝葉先脱落一樣,公族先滅亡,接着公室也就完蛋。我的同宗有11個族,現在只有我這一族還存在,可是我連兒子也沒有。公室昏亂得沒有一點法度,我能得善終就算很不錯,哪能奢望有後代!叔向的這番話,很具體形象地描述了晉國公室的敗落情景,強大的卿大夫取代公室之勢,已經不可扭轉了。
在晉國卿大夫奪取公室權力過程中,尤其在後期卿大夫之間也不斷進行着殊死的爭鬥。突出表現為智氏與韓、趙、魏“三家”的矛盾和鬥爭,而智氏最後被“三家”所消滅。
公元前453年,智伯向韓、魏索取土地,韓康子(韓虎)、魏宣子(魏曼多)各送了一個萬家的縣,輪到趙襄子(趙無恤),他卻不給,智伯便圍困了趙氏都城晉陽。但晉陽城很堅固,圍攻一年也沒有攻下,智伯於是引汾水灌晉陽城,水滲透進城,灶裏生了青蛙,城中只有懸鍋做飯,弄到“易子而食”的地步。
後來,趙氏説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滅掉智氏,“三家”在晉國執政的局面出現。
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個封建國家的規模,這時已具雛形。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春秋史話》。《春秋史話》作者為王貴民、應永深、楊升南,三位先生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