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為落實教育部等11部委《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及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精神,進一步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深入開展,2020年海拉爾區繼續組織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及研學旅行活動。10月13日,勝利街小學全體四年級學生開始了為期兩天的研學旅行活動。學生們分為兩隊,先後來到鄂温克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場館進行研學參觀。

走近民族工藝品製作 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在鄂温克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學生們觀看欣賞了太陽花製品、皮雕皮畫工藝製品的製作過程,並在手工藝老師的指導下製作太陽花、皮雕皮畫。學生們還一同體驗了蒙古包搭建、柳條包和五畜繩編制。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此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我是小工匠” 職業體驗和“我是小能手”勞動教育,以小組合作完成工藝品製作的方式,體會鄂温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認識到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博物館:温故知新、蓄積知識的“加油站”

在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通過參觀猛獁象化石複製品、頭骨化石複製品以及一些民族生活用品等,讓學生們瞭解了呼倫貝爾草原各個時期的地域特徵、文化類型及生活生產狀態,體會到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瞭解民族融合與文化共生賦予了呼倫貝爾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是地域歷史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青少年學生温故知新、蓄積知識的“加油站”,為傳承、保護和弘揚北方狩獵遊牧民族風情文化提供了平台。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參觀“十四冬”場館 共築體育強國夢

在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場館研學參觀時,學生們觀看了大道速滑、短道速滑、冰球和冰壺等比賽視頻以及“十四冬”宣傳片,並參觀了主館、短道速滑館、冰球冰壺館。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此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參觀“十四冬” 冰上運動場館,以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的方式,瞭解“十四冬”相關知識,學習體會蒙古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一往無前的精神,認識到體育強國與實現中國夢的緊密聯繫。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學校為何開展研學旅行?

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國家發改委、旅遊局等11部委發佈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並對組織管理、安全責任體系和經費籌措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研學旅行已由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單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國家戰略高度。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研學旅行 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近幾年,不少中小學校開始重視並規劃實施研學旅行項目,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研學旅行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課堂的延伸,更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可以讓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研學旅行將“三尺講台”帶到户外,讓學生走出課堂,在遊玩的過程中開闊眼界,更好地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研學旅行課程模式設置開始多元化,參與度高、體驗性強。

學校根據區域特徵、學生特點和每個學科的內容,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走出校園,並在不同的生活體驗中拓展視野。研學旅行豐富學生的知識,深化學生與自然和文化的親密感,增加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經驗。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研學旅行的本質是求知、求異的過程。一方面研學旅行可以是孩子釋放壓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另一方面通過“行走的課程”讓孩子們可以學習更多知識,有利於孩子性格能力的培養,拓寬眼界,增長見識,豐富閲歷。

記者:王雨晴

圖片:那音太

視頻拍攝:張磊  賽漢

視頻製作:賽漢

編輯:林雨婷

監審:劉銀

終審:塔娜  付惺

監製:範寶全

總監製:張紅傑

呼倫貝爾日報出品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請點“在看”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3 字。

轉載請註明: 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行走的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