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0年代到2000年時期,電視熒屏裏面充斥着大量的清宮劇,劇中的人物,一口一個吉祥,張口閉口就是奴才的,讓人們剛開始看着好玩,後來覺得有些膩味,最後感到實在是噁心了。
隨着人們對清宮劇的審美疲勞加劇,網上對清朝的風評也是一路下行,以至於提起清朝你要是不啐一口,別人都會覺得你這人的歷史觀,實在是有些幼稚和無知。
那麼為何人們會這麼仇視清朝呢?依我看,主要應該有兩個原因:
太瞭解和槽點多。中國人最瞭解的封建王朝
作為最靠近現代的封建王朝,人們對清朝的瞭解,要比其他任何一個王朝都要清晰得多。
俗話講,距離產生美,一旦距離沒了,那麼美就沒了,如果再拿個放大鏡近距離觀察的話,那可就是大型翻車現場了。
大家所瞭解的秦、漢、唐、宋、明這些令人熱血沸騰、繁華無匹的盛世,大多是從史書上得知,最多佐上一些筆記小説的花邊小料。
靠文字來體會,剩下的全靠自己來腦補,不過,想象力這個東西,就看你怎麼天馬行空了。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説白是什麼白?熟視無睹、故意曲解、避重就輕、甚至黑白顛倒的歷史解讀,也不是非常少見。
畢竟一萬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客觀的文字,也會有主觀的不同解讀。
原本清朝也是和別人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大家都按照史書上來,誰都別説誰太黑。
然而到了清朝晚期,時代不同了,人們接觸、瞭解這個王朝的途徑、渠道開始五花八門、真實直觀起來。
這個時候,不僅有2D相片,還有活動着的影像記錄,而且拍攝這些光影作品的洋人,是不太會考慮你大清的感受的。
我的取材我做主,西洋人看社會更側重於個人,因此底層人的生活狀態,是他們主要重點拍攝對象。
於是哀哀的饑民,陣亡的兵士、殘破的街市,讓人們更加深刻、直觀地認識到了一個真實的清朝,也深深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苦難。
但別的朝代就沒有這些事兒嗎?從秦到清,仔細看歷史的話。飢餓、戰亂就是中國百姓苦難史的主旋律,否則張養浩也爆不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
而先前的朝代,在沒有土豆、番薯這些高熱量、高產量的食物之時,那時的饑荒之情況,恐怕比晚清時期還要慘烈得多。
沒辦法,別的朝代我只能看到史書記錄“飢,或人相食,轉旁郡錢、谷以相救。”但你這裏死多少人、怎麼死的,有人記錄,有人拍攝,影像對圖文的降維打擊,最終讓人們形成了一個,清朝真不是人呆的時代這個共識。
更何況,清朝本身槽點兒太多,招人恨也是有原因的。槽點太多
比起其他封建王朝,清朝自身的槽點,實在是多,讓不同陣營的人,都能找到恨他的理由。
作為一個從北方殺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期間殺戮血腥很重,傳統主義者恨他滅了漢家王朝、手段殘忍。
作為一個頑固的封建王朝,他以殘忍、瘋狂的方式撲滅了國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這種事情,對於王朝自身來講,天經地義,但對於左派人士來講,清朝就是十惡不赦、讓人痛恨的反動勢力。
作為第一個被人從海上打破國門的王朝,清朝看家本領弱爆了,而且丟人還丟到國際上,讓人輪着虐不説,還割土賠款,丟死個人。對於愛國主義者來説,這簡直是奇恥大辱,令人恨得牙癢癢。
滿清入關時的留髮不留頭政令,使得人人腦門上背了個金錢辮,難看不説,侮辱感十足。讓民族主義者一直恨恨不已,簡直是讓人背上了幾百年的枷鎖過活,憋屈呀。
同時,滿清時期大搞文字獄,搞得比其他朝代都過分,“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種通俗易懂的詩句,都被過分地曲解了,而且還是皇帝老大親自赤膊上陣,將野蠻、固執亮給了大家看。這對於自由思想主義者來説,太野蠻了,無理還無恥,令人痛恨。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專制完善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幾千年的封建文化糟粕,在現代主義者眼裏,批判對象肯定要批判典型的,那就是你了,大清,沒得跑。
只要看你不爽,找個毛病還不簡單,想恨你,總有恨你的理由。
從清粉到黑清,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大型直播翻車現場,先前濾鏡開到極限,美顏效果都讓大家感覺不真實了。突然關掉濾鏡,看到素人的樣子,大家就開始各種吐槽了,你這不好,那也不好,一無是處,還佔着國運、資源,導致國家落後、捱打,讓大家現在還被迫補着維多利亞時期的課程。
這鍋必須有人背,既然你背了,那不仇視你,仇視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