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1644年滿清入關到1912年曆史終結,268年的時間裏滿清在中國文化裏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不管是所謂的康乾盛世,還是各種文化形式的出現,甚至於近代時期的沒落,讓人們對於這個王朝充滿了非議與爭論,不管它在歷史的變化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大清對於中國的歷史進程來説,是必不可少的。
而入關定鼎中原的大清,因為政策的引導,滿族人的地位得到一個快速的提高,人口自然也迅速的增加,尤其是清王朝的政策使得滿族人的分佈有了擴大的趨勢。據調查顯示,滿族人口在2000年的時候在全國還有1068.2萬人,也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中僅次於漢族人口的。但是,如此多的人口卻並沒有將自己的滿族語言保存下來,因為我們在看到蒙古族、回族等等都還會有用到自己的語言,因而不禁好奇,為何曾經作為統治者的滿族,卻將自己的語言丟失了。
根據調查顯示,作為清朝滿族人的聚集區,現在的北京已經沒有了教授滿語的學校,因為在其他地方可能還會有相關民族語言的學校,而且在如今社會之中,會滿語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除了一些老人,就是一些在做歷史研究的人。那為何大清也僅僅只是滅亡了不過108年之久,它自己的語言文化就逐漸在歷史的進程中消失了呢?
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母借來創制滿文。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滿語,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字母改為無圈點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當時的建州,為後金國的建立及滿族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後來 達海更增補了12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並通行於後金。
入關之後,滿族人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而因為文化的差異,滿語和漢語也是一個不斷碰撞的進程。因為統治者是滿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文化特色,大清前中期的詔、誥、奏摺等幾乎都有滿語書寫的成分,而順治朝時也幾乎都是完全是以滿語書寫奏疏,而在康熙、雍正時期,奏摺之上多以滿語、漢語結合為主,也就是説滿語之外,還有漢語的翻譯,以便其對地方的統治。
清朝前期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的文化根源,令宗室子弟以及八旗貴族都必須學習滿語,順治時代,為保護滿語,太廟等祭祀場地全面“停讀漢文,只讀滿文”,宗室子弟也被取消了學習漢文的機會。康熙能夠熟練使用漢文,但他要求八旗幼童必須會寫會説滿文,旗人寫奏摺也必須用滿文,且通曉滿文者在仕途上可以優先得到提拔。
而且乾隆還曾設立了考核制度,以便督促他們學習滿語。這是因為當時不少的滿族官員在平常的生活中多開始用漢語,這一情況讓統治者擔憂,自然有了這樣的政策。而且當時的滿清貴族之中,奴僕以漢人居多,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滿族人對漢語的學習其實更為方便。
而且文化的不斷融合也讓他們看到了滿語的諸多不便之處,不僅僅是詞彙量上,而且書寫困難,讓很多人都是望而卻步,但是也不乏一些對語言十分敏感的人。比如和珅一人就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可見和珅確實有一定能力的。而且大清的君主們,也都精通漢、滿兩種語言,他們除了專門的滿語老師之外,還有漢人老師的指導學習,因而漢語和滿語的融合其實在帝王身上十分明顯。
而隨着漢文化的影響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滿族人更是説起了漢語,就連滿族的發源地都不曾例外。乾隆十七年,吏部帶了兩名新考中的“筆帖式”,永泰和五達,去見皇帝。這二人來自盛京,這是清廷的“根本之地”,滿人比漢人要多(當時實施封關政策,漢人很難遷往東北);且“筆帖式”這個職位,本就是一種滿人的專屬官職,主要負責翻譯漢、滿章奏與文書抄寫,也就是説他們本身就是精通滿文的。但這兩位新晉的“筆帖式”在乾隆皇帝用滿語的問答下,表現得卻十分不理想。尤其這兩位還是來自關外盛京之地,情況已是如此,可見滿語在當時確實已經受到了很大得衝擊。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得影響就是滿語承載得文明體量太小。因為滿語也算是一個地方語言,相較於漢語來説,它發源其實是太晚了,因為文化自然沒有漢語豐富。在滿清入關之後,曾經組織過對漢族文化精品得翻譯,像《三國演義》、《西廂記》、四書等等都翻譯成了滿文,但是這些也僅僅是漢族文化中很小得一部分。
也許是為了更多的適應漢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很多精彩的文化內容,讓他們逐漸放棄了自己語言,雖然説滿清的君主們一直想要極力挽回這種趨勢,但是滿語逐漸沒落已經是必定之勢。
清朝後期的歷史,在面對各種外部的衝擊中度過,而這時朝中大臣,滿族官員已經無十分優秀之人可用,後期更是一個漢人官員崛起的時代。像著名的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也幾乎都是漢人出身,在這樣的環境下,滿清統治者也認清了現實,知道了自己怎樣選擇才是最有效的。但是這個時候社會之中依然還是有許多人在使用滿語,還有着很大的一個羣體,滿語的真正消亡則是在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之後,清朝消失於歷史之中已經是無法挽回之事,直到溥儀退位,它們也翻不出什麼浪花。而之後建立的民國,其實是一個十分極端的時代,這一點從那個時候的與“傳統”徹底告別就可以看出,在學習西方思潮的影響下,很多人對自己的文化的更多的是一種麻木的狀態。但好在還是有人站在了傳統文化之上。
民國時,他們將各地的滿蒙學堂取消,大清的消失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且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後採取的一些極端措施,其實是讓很多人記憶尤深的。因為一些人更是懷着報復的心態來對旗人及其語言,甚至還有極端現象的產生。而在這種情況,很多滿人只能是無能為力,甚至於愛新覺羅的家族成員也只能改姓為金,滿語更是很少説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滿語逐漸在人們之間消亡,就好像我們學習英語一樣,沒有穩定的環境,自然很難對一門語言有所穩固的學習,滿語自然就這樣的隨着使用率的降低而消失。
但是,滿語也是中國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因為清朝保留下來的大量文籍,都是以滿語書寫,這些都是歷史的財富,而且一種語言也有它自身的獨特價值,這也是現在許多人提倡保護滿語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