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最後一個世界首富:個人財富超過大清全年税收一半,連外國人都找他借錢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經典


每年福布斯全球財富排行榜一公佈,總會吸引無數人的目光,能夠上榜的人無一不是全球著名企業家。隨着中國近些年來的崛起,福布斯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家的名字越來越多,不過前幾名往往都被美國企業家牢牢霸佔。

然而,晚清時期中國曾出現了一位世界首富,當時外國人都爭相找他借錢,這個人就是伍秉鑑。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中列舉了世界一千年來,最富有的50人。這裏面有6名中國人上榜,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謹、和珅、伍秉鑑和宋子文。

這6人中,除了宋子文外,其餘5人都曾當過世界首富。由於從伍秉鑑之後,中國迄今再也沒有出現過世界首富,伍秉鑑也因此成為“晚清最後一個世界首富”。從目前存世的畫像中,伍秉鑑身穿三品朝服,眉淺眼垂,尖嘴猴腮,留着兩撮小鬍子,很難將他與世界首富聯繫在一起。

伍秉鑑祖籍福建,家族的興盛與清朝閉關鎖國關係密切。清朝實行海禁政策,但是完全禁止海外貿易是不可能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成為了唯一對外通商口岸。早在康熙年間,伍秉鑑先祖就已經在廣州經商,向英商出售生絲和茶葉,兼經售外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廣東巡撫李士禎宣佈,凡“身家殷實”的人,只要每年向國庫繳納一定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並代海關征繳關税。不久,政府招募了13家比較有實力的“行商”,這就是“廣州十三行”的來源。

乾隆中後期,廣州十三行為清廷貢獻的税收高達百萬兩白銀,“行商”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父伍國瑩受粵海關監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設立怡和洋行。伍國瑩善於經商,怡和洋行生意蒸蒸日上。


就在伍國瑩準備將洋行生意壯大時,他突然病死,同時接班的四子伍秉鈞也在短短一年後去世。就在這樣,毫無準備的伍秉鑑承擔起了經營洋行的重任,這年他剛滿32歲。不得不説,伍秉鑑確實有經商才能,他靈活遊走於官府、外商之間,因言出必行、慷慨樂善好施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一次,美國波士頓有個商人從伍秉鑑商行借款承接一批生絲,獲利豐厚。然而,這位商人將賺來的錢購進了一批英國毛織品,企圖再賺一筆,誰曾想滯銷了。伍秉鑑沒有生氣,反而當着這名商人面撕毀了借據,讓他有錢時再還賬。


這件事傳開後,伍秉鑑待人慷慨的行為傳遍開來,很多外商主動登門跟他做生意,伍秉鑑崛起了,而且很多外商直接找他借錢。嘉慶十二年(1807年),怡和洋行成為廣州第二大行商,十八年(1813年)列為總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此後數十年一直處於“行商”的領導地位。

那麼,伍秉鑑究竟有多富有呢?舉個例子,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鑑私人財產已經達到了2600萬兩銀子。要知道當時清朝一年税收才4000萬兩左右,伍秉鑑的個人財產竟然超國家半年多的税收。


如此富有,難怪《華爾街日報》對伍秉鑑評價道:“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產,天下第一大富翁。”然而,伍秉鑑的財富都是建立在清廷政策上。隨着林則徐在廣東禁煙,伍秉鑑的帝國迅速坍塌。

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後,他一到廣州便傳喚伍秉鑑父子,要求兩人限期交出鴉片。若不執行,則“即沒官,人即正法。”伍秉鑑百口莫辯,他想到了通過捐錢給清廷的方式來保全自己,他一次就捐了110萬元。《南京條約》簽訂後,清廷要求“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任務,分攤到伍秉鑑頭上有100萬元,加上之前因戰火致使貨物的損失,怡和洋行的直接損失超過300萬銀元。


300萬銀元並沒有讓伍秉鑑家族傷筋動骨,可伍秉鑑從清廷的所作所為深感失望,他在給美國友人信中寫道:“如果我現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伍秉鑑帶着無盡的遺憾病死,終年74歲。伍秉鑑死後,加上各處通商口岸的設立,廣州十三行迅速衰落,伍家的輝煌也成為了歷史。

參考資料:《晚清首富伍秉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