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底丢掉了多少版图神秘的西域又是怎么变成“新”疆的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引用至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小编很开心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八卦之事,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当你翻开史书,查看中国历史历代疆域图时,也许会有一个问题就会不自觉地在你脑海中浮现:新疆为什么会叫“新”疆?从汉代开始,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就已经属于中原王朝的行政版图了,到了唐朝臻于极盛时期,其区域范围甚至远达今日的黑海附近。但直到清代,历史上的西域才被叫做新疆,成为我国固定的行政区名称。西汉疆域图唐朝疆域图(点击可看高清大图)但是,从时间上看,从汉至今延续两千余年,这“疆”明明不“新”, 那么新疆一词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要回到千年前一个名叫怛罗斯的地方,去了解当时发生的一场影响了中亚格局的战争——这场堪称是最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一、高仙芝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在长安西北方开远门曾立过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安西就是汉时的西域,不过疆域更为广大。而这句话意思是由此到帝国的最西边,也不过九千九百里,是不满一万里的,不要有万里之行的担忧。这对于征夫们当然是一种安慰,但是对于帝国的将军们,则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有谁能为大唐开拓万里之疆?留驻凌烟阁上呢?高仙芝显然是受到激励的将军。高仙芝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在唐高宗征伐高句丽时,其父降于大唐,他也是从那时开始为唐军效力。史书上说他“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20岁时就被授予将军(游击将军,并非现代的军衔)。高仙芝先后在安西两任都护府手下任职,但是一直声名不显,直到第三任安西都护——夫蒙灵詧(chá)发现了他的才干,开始对他重用提拔。开元末年,高仙芝已经从小小的游击将军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成为了副省级的高官。早在开元六年,唐帝国和吐蕃的对抗,给高仙芝一次机会。唐朝决定对吐蕃的盟国——小勃律用兵,剪除吐蕃在西域的羽翼,消除吐蕃的影响力,进一步控制西域。于是唐玄宗命高仙芝为主将率领万余将士征讨小勃律。但是小勃律位于葱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前两任安西都护包括现任高仙芝的顶头上司都没能攻下该国。高仙芝接到命令后,立马带领部队翻山越岭赶赴战场,进入敌国后又兵分三路、分进合击,三战三胜直接将小勃律国土从东到西打了个对穿,不仅擒住了国王公主,还斩断了吐蕃通往小勃律的唯一一条吊桥,小勃律重回大唐的控制之中。小勃律战役全图,驿寄梅花制图这一役战功卓著,高仙芝害怕他的上司分功,就绕过夫蒙灵詧(chá)自己直接向皇帝发了捷报。结果夫蒙灵詧对高仙芝极为不满,高仙芝怕夫蒙灵詧报复,就买通了太监监军边令诚,让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话。于是,夫蒙灵詧被一道圣旨调回长安另用,而高仙芝则成了新的安西都护,他开始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在成为安西都护后,高仙芝在安西纵横睥睨,平朅师、攻石国、灭突骑施,在西域百战百胜,被敌人称为“山地之王”。但是,在高仙芝运筹帷幄攻城拔寨的背后,另一个致命的缺点也显露了出来,那就是贪婪。高仙芝为了财富大肆压榨西域少数民族以及臣服的附属国,导致其与大唐的矛盾激化,与此同时,在大陆的西端,另一个庞大而善战的帝国——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也将触角伸向了中亚。点燃导火索的是石国,这个本已接受大唐册封的小国,但是高仙芝为了一己私欲与石国诈和,趁其不备突袭都城大肆劫掠财宝。石国王子出逃,与诸胡部落密谋,准备联合大食向唐帝国复仇,而大食也想借机扩张势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高仙芝在得知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率安西全部兵力三万人,长途跋涉深入大食国境七百余里,寻求与大食主力决战。由此拉开了本文主题——怛(dá)罗斯之战的序幕。但是,为什么以区区三万的兵力,高仙芝就敢深入敌境甚至迫不及待寻求与大食主力决战呢?高仙芝的依仗就是他手下虎狼之师——赫赫唐军。二、赫赫唐军大唐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庞大的版图,除了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有一支能征善战、兵强马壮的常备军。这支战斗力爆表的军队是怎么练成的呢?1、职业军人唐玄宗时,募兵制替代了原本的府兵制,唐军主要以职业军人为主。这种接受着长期、系统的军事训练,拿朝廷俸禄、用朝廷装备的职业军人,以战斗和杀戮为本职。他们历经战火,战斗素养极高,无论是体力、力量、战斗技巧还是纪律性,都远远强于那些半民半兵的游牧民族。唐朝职业军人2、文化认同唐代时,由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唐朝人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信昂扬的国民精神。在与周边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大唐子民形成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这种文化的向心力甚至吸引着各附属国,最明显的莫过于日本和朝鲜,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大唐的的痕迹。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唐代风格建筑 来源百家号“全景视觉”这种真正的天朝自信让战士们形成了一种初级的民族意识。中唐时期,辉煌不再,朝廷无力控制西域,孤悬在外的安西将士和移民,仍然坚持大唐的年号,在无粮、无饷、四面绞杀的绝境中不屈服、不投降,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宁为唐人死,不做番鬼生”,这种骄傲和自信,正是对唐人的文化认同最好的写照。3、优良的武备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促成了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唐军的武器装备的发展。唐朝疆域辽阔,包括了广阔的草原、戈壁,因此有许多优良的产马地,部队有充足的马匹供应。据相关记载,唐代军队的马匹配备率达到了70%,步兵普遍配备马或马车,这就极大提升了唐军的机动能力,并且充足的马匹可以为士兵分担负重,士兵得以在战斗前保持充沛的体力。另一方面,唐代军队弓弩武装率很高,并且由于手工业发达,弓弩制作精良,一些弩可以五十步穿透三层铁甲。除了马匹和弓弩,唐代还有许多十分出色的武器装备。例如,横刀——也就是日本武士刀的鼻祖之一;马槊——一种需要耗时数年才能制成的精良武器;陌刀——令骑兵谈之色变的步兵重武器;如果把骑兵比作坦克,那陌刀就是反坦克枪。除了精良的武器外,唐军还配备了各色甲胄。总之,在强盛的帝国供给下,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大量的武装给了经过长期训练的职业军人,使得其战斗力异常强悍。4、成系统的战争学说自春秋战国的《六韬》《尉缭子》《孙子兵法》以及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再到初唐军事大家李靖所著的《六军镜》等七部兵书。到盛唐为止,我国的战争学说经过了长期、系统的发展,从军事理论、指导思想到阵法、行军以及管理、领导,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唐代没有后世重文轻武的风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之气盛行,这种风气之下人们不以学习兵法为耻,反而有志向抱负的知识青年都积极学习兵法。正是在这种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唐朝的军队不仅战士素质优秀,且具备较高的战术素养,为历史上多次的以少胜多战役提供了理论指导。总的来说,盛唐时的唐军经过了初唐的积累和磨砺,真正成为一支虎狼之师。这就是高仙芝仅率领万余人就可以在西域纵横捭阖,灭人之国;仅以三万兵力就能够震慑西域七十二国;仅率三万人就敢千里奔袭怛罗斯城的原因。(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88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