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執着還是偏執?

一篇《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在網絡引發熱議。這是廣西農村一位80後的真實人生。他從2009年開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後十二年間,一直在為自己的清華夢而努力,哪怕中間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他也選擇中途放棄、從頭再來。

按理説,人各有志,“該不該復讀、復讀多少年”的人生選擇我們無權置喙。再者,每個人的生命時鐘是不一樣的,不見得進入人生的3字頭就要工作、成家、生娃。

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執着還是偏執?

但是看到唐尚珺的新聞時,我們依然感到惋惜,就在於這12年是人生中不短的時間,它可以讓一個人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實現從大學到博士的學術追求,也可以從基層工作崗位成長為某個業務領域的專家,但在唐尚珺的青春歲月裏,他幾乎全部都拿來刷題了。

我們聽過不少勵志故事,但復讀十二年,恐怕是高考制度下想從寒門學子一躍成為名校學生的一個極端案例了。

從新聞報道來看,唐尚珺對於考清華的態度,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早期,他純粹為了實現清華夢。後來,他還意識到復讀可以成為賺錢的“機會”:2016年,唐尚珺考了621分,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了,但是父親生病,看到南寧平果三中600分以上覆讀獎勵10萬,第二年考上清華再獎勵60萬的宣傳,他心動了。入讀之後,學校每個月還有2000塊生活費,並配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

復讀機構的高額賞金的確是促使他不斷復讀的一個誘因。這些激勵機制也幫助他成為了一個“職業高考生”,但這一選擇背後,他的個人性格更是起了關鍵性作用。

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執着還是偏執?

據《高十》導演何漢立,也就是唐尚珺的初中好友回憶,初中時有一次,他們從早上7點開始走,一直走到了沒有人煙的野外,當時已是中午12點了。何漢立不願再往前走了,如果就地返回,在天黑前能返校,但是唐尚珺還想一直走下去。

唐尚珺是在一直走下去,然而這12年,他始終是在同一個賽道上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極限,卻沒想過換一條賽道。他對自己終點的設定,始終就是那道清華門。

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執着還是偏執?

清華,與其説是一種光環,倒不如説是他生活的抓手,甚至是一根“救命稻草”,而對於考上清華後該做什麼、讀什麼專業,如何利用清華的平台推動個人發展,他恐怕都沒有細想。換句話説,他對清華可能知之甚少。這種“名校推崇”的心理,或許來自於上一輩人的唸叨,或許來自於社會對人才第一學歷的“偏見”,也源自他給自己設立的思維圈套。

他期望從第一起點就能達到絕對的高度,這和“考上好大學就輕鬆”之類一勞永逸的觀念如出一轍。但殊不知,高考只是人生中諸多台階的第一層,站在大學的平台上,你會看到更多條指引你向前的分岔路,只有走過每一個分岔路後,才能知道你的人生能走到哪。

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執着還是偏執?

近年來小鎮做題家的話題不斷引發關注,它折射了不少小鎮青年、寒門學子想要通過高考制度改變人生命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對不斷刷題、刷成績就等於能力提升的一種反思。

不論是小鎮做題家,還是復讀十二年,我們都能發現一些問題,就是在物質資源相對貧乏、信息閉塞的地區,人們對名校的偏執也格外嚴重,認為要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現狀,不再過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唯有“清北”。而這些地區的學校和長輩往往也不斷將這樣的信念灌輸給下一代。

我們提倡執着,但不要偏執。高考固然重要,但不必侷限於名校。否則方向錯了,越堅持就越可能和目標南轅北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4 字。

轉載請註明: 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執着還是偏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