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季至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會戰,蘇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此役一直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似乎東線德軍從此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主動權,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儘管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殲敵150萬人,但自身也付出了200萬人的巨大傷亡,只能説在戰略上挫敗了德軍的企圖,而不是什麼輝煌勝利,傷亡比例在那擺着呢。
曼施坦因像在蘇軍試圖趁勢反擊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曼施坦因以劣勢兵力再次大破蘇軍,而隨着蘇聯南方春天的到來,戰場陷入一片泥濘,極大限制了蘇軍的機動,也為德軍最高統帥部整理戰線提供了寶貴的喘息之機。更重要的是,隨着戰線的拉直和縮短,以及德國開始人力和經濟的總動員,東線德軍再次擁有了相當力量的戰略預備隊。東線德軍此時經過整補後,仍然擁有232個師(含僕從國軍隊)530萬餘人的作戰部隊,54000門火炮及大口徑迫擊炮,5850輛坦克和突擊炮,3000餘架戰鬥機。而經過削弱的蘇軍此時大約擁有660萬作戰兵力和10000餘輛坦克,105000門火炮和10300架作戰飛機,並沒有達到蘇德戰爭期間的峯值,特別是兵員素質和裝備水平、指揮能力整體上還是不如德軍。
莫德爾像從德軍總兵力上來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發起前的1942年5月,德國軍隊實有940萬人(含非作戰部隊),雖然整個會戰中德軍傷亡達到150萬人,然而在1943年春季德軍總兵力卻上升到1120萬人,這個不降反升的數字已經説明,至少在1943年初,德國陸軍在東線仍然具有戰略進攻的能力,這也是希特勒開始實施德國“總體戰”的重要時間節點。以國內生產所需的勞工數量為例,在1942年5月第三帝國擁有的勞工總量是3550萬人,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硝煙散去的1943年春天,這個數字增加到3660萬人,也就是説,希特勒在一年的時間裏組織和蒐羅了200萬士兵和100多萬勞動力加入戰爭。同時,希特勒的私人密友施佩爾博士出任軍備與戰時生產部部長後,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
施佩爾和希特勒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前的1942年初,德國每個月大約生產350輛坦克和50輛突擊炮,而1943年初德國坦克的月產數量已經翻了一番,突擊炮的月產數量則增加了四倍達到200輛!令人生畏的虎式重坦、二戰期間最優秀的“黑豹”中坦和“斐迪南”突擊炮(自行火炮)紛紛批量列裝,起復出任裝甲兵總監的古德里安也對10個以上的裝甲師進行了重整和加強。戰略預備隊的存在和加強,意味着德軍仍然擁有在部分地段組織實施“重點進攻”的能力,時間、預備隊和先進的武器裝備,是進攻戰役的三大要素,至少在當時看來,上述要素德軍全部具備。德軍最高統帥部基於現實重新制定的對蘇總戰略是:不再基於全面征服龐大的蘇聯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然也是災難性的幻想,而是要嚴重削弱蘇軍的力量,從而達到讓斯大林被迫坐下來談判的目標,注意,這不是尋求勝利,而是力圖平局!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東線的德軍主要將領也都換成了頗具能力的高手,比如曼施坦因元帥和莫德爾大將(尚未封帥)之輩,他們對戰爭形勢的判斷和戰場指揮能力也毋庸置疑。曼施坦因就認為:“我們必須利用德國仍佔優勢的那些因素,儘管從整體上看,我們現已轉入防禦,但仍需設法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使其付出重大傷亡,最終迫使他們求和”。曼施坦因作戰思想的核心是:“即使在戰略防禦的框架內,我們必須確保實施機動靈活的作戰,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説白了,這個戰法的核心不再是盲目地發起大規模攻勢,而是誘使蘇軍首先發動進攻,因為這畢竟是在蘇聯領土上的戰爭,蘇軍收復國土的慾望顯然更為迫切。然後在合適的時機,等到蘇軍的進攻勢頭受阻、預備隊消耗殆盡之時,德軍再動用預備隊發起反擊,從而重創和粉碎蘇軍的重兵集團,以殲其有生力量為戰略目的。
虎式坦克事實上,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慘敗之後,曼施坦因稍後在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所展開的機動防禦作戰中,已經成功地擊敗優勢蘇軍並印證了這一戰略的合理性,如果按這個方式在整條戰線上打下去,隨着蘇軍消耗更多的兵力和兵器,德軍幾乎肯定會重新獲得戰場主動權。我們必須承認,1943年的蘇軍,除了數量仍佔微弱優勢之外(他們一直都保持着這方面的優勢),在許多方面還略顯笨拙。問題還是出在希特勒的身上,1943年春季的後撤使戰線成功縮短,再加上總體戰補充上來的兵力兵器,使德軍在東線再次擁有了相當的戰略及戰術預備隊,就如同快輸光的賭徒突然間拿到新的賭資一般,希特勒又一次不安分起來。他再度沉溺於狂熱的幻想當中,渾身上下自負和傲驕最終壓倒了理智和判斷力,不顧一切地要主動出擊,堅持發起拉平戰線中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堡壘行動”。
曼施坦因在前線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失敗,後世軍事學者普遍歸於作戰計劃泄密、進攻時間拖延、為援救意大利而匆匆結束等幾大因素,而跳開這些具體的因素站在戰略角度去看,這根本就是一次不該實施的進攻戰役。希特勒用最後的軍事資本,孤注一擲地投到庫爾斯克戰場的賭桌上,才是德軍徹底失去戰略主動權的根本性因素,也標誌着東線德軍崩潰的開始,因為他們耗盡了最後的機動力量和戰略預備隊。若非如此,東線德軍便可以靜制動,大量殺傷蘇軍的有生力量,完全有可能重新奪回在中部或者南方的戰略主動權,而蘇德戰爭結束的時間,則肯定會被拉長,這一情況直到盟軍第二戰場的開闢才會有所改變。
庫爾斯科戰役中的德軍
斯大林格勒慘敗後,德軍是否有機會奪回戰略主動權?答案是肯定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8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