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們在灘塗上作業
對華東師大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丈量美麗中國》課程師生而言,這個暑期註定難忘。下過灘塗,上過通量塔,爬過野山,淋過暴雨,感受過海風拂面,也體味過烈日暴曬,餓了席地就餐,累極了倒地而睡……這些野外經歷非但沒有嚇退學生,反而讓他們直呼“太有收穫”“對生態學有了更加直觀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開學前夕,他們剛結束為期14天的野外實習返回上海。 接下來同學們會選擇感興趣的方向聯繫專業老師,繼續深入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
為什麼要吃這些苦頭,任課教師張健的一番話引人深思:“生態學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需要走近自然、認識自然,才能解碼大自然這本‘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在行走中解碼大自然這本讀不完的書
8月18日,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2020級生態學專業本科生在院長陳小勇,任課教師閻恩榮、張健、斯幸峯等老師的帶領下開啓了《丈量美麗中國》野外實踐課程,從福建漳州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東山島,再到浙江舟山衢山島、東極島,他們走過兩個省市的海岸帶和海島,在環境迥異的生態系統中留下了探索的足跡。
在漳江口,他們調研紅樹林植物的生長、生態適應特徵,調查周邊海堤的入侵植物種類和羣落學特徵,探究紅樹林與光灘兩種生境類型的底棲動物和魚類羣落差異,辨別紅樹林、林地、農田和魚塘中鳥類多樣性的變化;在東山島,他們調查木麻黃防風林森林羣落,圍繞沙灘和基岩植被以及海岸防風林,調研海岸生態系統的保育與修復;在衢山島,同學們開展了作為生態人第一次獨立的系統性羣落樣方調查,建立了4個動植物配套的海島長期固定觀測樣地,探索島嶼生物地理學特徵,理解島嶼面積與隔離度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
從紅樹林到沙灘再到海島,在14天4站總行程1800多公里的野外實習中,《丈量美麗中國》課程師生每人每天野外步行1.5萬餘步,總共採集了生物標本100餘份,拍攝圖片記錄陸地和海洋生物分佈信息1200餘張,完成了30多個植物樣方的採樣和樣方調查。
閻恩榮教授表示,這門課程希望同學們先進行文獻資料查閲,再開展親身體驗實踐,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調查中,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終達到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
據悉,《丈量美麗中國》課程發端於學校的“五育並舉”實踐,於2019年啓動策劃和籌備工作,前期籌備歷時兩年。它針對特定的生態學問題,帶領學生前往中國最具生態特色的地區開展野外調查、測量和研究。
在教務處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去年暑期首次開課。2019級生態學專業本科生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前往中國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雲南省。此次是《丈量美麗中國》第二次開課。談及選擇海島的原因,閻恩榮説,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岸帶資源。海岸帶經濟在中國經濟總量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大自然中錘鍊專業精神
選樣地、拉樣線、測高度、估蓋度……同學們不僅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也錘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處變不驚和隨機應變都是生態人應該具備的素養。”令楊世豪同學印象深刻的是,8月19日上午,他們在對漳江口紅樹林植被的整體分佈狀況進行踏查時經歷了六場大雨。“狂風暴雨和陽光炙烤在短短几小時中交替出現,那天我們還做了樣方調查,頻繁的降雨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大家面對多變的天氣都處變不驚。”
伍若熙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老師的協助下他們救助了一隻粉紅燕鷗的亞成體。8月22日在東山島,他們發現這隻小鳥的時候,它在車水馬龍的南門灣的晚風中耷拉着腦袋、瑟瑟發抖。鳥類學專家斯幸峯老師給它進行了初步檢查,未發現明顯的外傷。他們將小燕鷗帶回旅店悉心餵養了兩天。24日,這隻掉隊的粉紅燕鷗重新展翅飛翔。伍若熙説,“永遠對生命保持着敬畏之心,嘗試去關懷其它生命,是大自然教會我的。”
野外實習的間隙,師生們還會聚到一起召開學術討論會。同學們就野外實踐的所見所聞提出疑問和思考,大家在討論中碰撞思維,迸發出火花。
在東極廟子湖島開展植被考察時合影
“這次野外實習,我既感受到了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豐富和美麗,也看到被無數水管分割的沙灘、一片一片的入侵物種……這讓我無比痛心。作為生態人,改變這些現狀,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楊世豪感慨。
作者:吳金嬌 通訊員田波瀾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華東師範大學提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