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餘思函
8月27日,由封面新聞聯合成都教科院、四川畔谷教育集團共同發起的第二期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正式開講。本期講座邀請到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蘇彥捷教授,為讀者朋友們分享《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相關知識。
講座上,蘇彥捷教授從發展心理學、青少年與青春期、親子理解與共同成長、心理免疫系統等維度展開分享,深入淺出地指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常見問題,並提出了合理的指導建議。會後,各教育同仁們均表示受益匪淺,收穫良多。
從發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
講座伊始,蘇教授對發展心理學進行了介紹。她認為,在搭建框架中去討論心理健康,有助於我們掌握不同年齡段個體的發展規律,從而判斷孩子的發展是否偏離了既定的路徑、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能更好考慮和理解孩子的情況。
隨着雙減的落地,家長的焦慮內容也發生着變化。“以前家長的焦慮來源可能會是孩子眼下的學習成績,但現在更多的是焦慮孩子的人際交往、綜合素質以及未來走向與發展等。”蘇教授提到,家長們的教育焦慮本質並沒有變,其產生都與對事件不清晰、不明白有關。
所以,家長要緩解這種焦慮,就需要將不清晰變得清晰。“我們要在不知中去了解自己、瞭解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規律,從而降低自己的焦慮,這也是我們發展心理學要做的事情。但這種掌握規律不能夠精細地掌握,否則又會變成一種過知導致的焦慮。”
從科學的角度瞭解青春期
藉助豐富的橫向對比,蘇教授將青春期與青少年進行了區分。“青春期更多強調的是生理上的成熟;而青少年發展階段不只是生理上的成熟,還有心理上的成熟,它比青春期要完成的任務要多很多。”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經常會覺得孩子衝動易怒、情緒波動大。為此,蘇教授解釋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體內的激素分泌水平發生變化,促使情緒波動,是生理變化的自然過程,家長不必感覺被冒犯。
蘇教授還提到,青少年的思維裏常伴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自作聰明,喜歡挑戰權威。“但在這個階段裏,孩子的探索和創新精神也非常可貴,家長不僅要做到了解,也要學會理解。”
在我們的大腦發育中,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先發展,負責理智的前額葉後發展。“讓情緒先發展才能有創新,從而得以讓理智發展,正常人大概在25歲才能完全成熟。”蘇教授説。
家庭教育要“軟硬兼施”
在互動答疑環節,家長們針對自己在子女教育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踴躍的提問。
有家長提到,“孩子爸爸是嚴厲的教育理念,媽媽則是寬鬆趣味性的教育理念,家裏常常發生衝突,該如何處理好夫妻之間教育方式和理念的衝突?”
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要像隊友一樣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拆台。“事先可以討論好在哪些具體情況下,該由誰出面進行教育,軟硬要相輔相成。同時,父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容易讓孩子鑽空子。”蘇教授總結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