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我們知道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一般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將唐朝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在前半段時期,從唐高祖到開元盛世之間,唐朝可謂是國富兵強、蒸蒸日上。然而奠定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兩大支柱是均田制和府兵制,大唐興於此,也亡於此。
圖-唐朝都城長安位置
均田制起源於北魏,東晉十六國時期,北魏為了安定永嘉之亂以來千瘡百孔的北方,將無主荒廢的土地平均分配給無家可歸的百姓,此舉安頓了大部分的百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府兵制則起源於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創立了府兵制,即軍隊平時散佈在全國各地,平時不用國家養,軍人自己種田養活自己,到了作戰時期就接受徵召為國家禦敵。府兵制使得國家擁有強大的武力,又不用百姓繳納太多的税賦去供養,為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朝初年的時候,均田制實施得非常不錯,基本上大部分的農民都有分配的田地可以耕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於是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在此基礎上,府兵制也能夠繼續維持,府兵制度使得國家有足夠的兵源,軍隊不但可以抵抗外患還能自給自足。對外沒有外患,內部生產又很積極,所以在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共同支撐下,唐朝初年國富民強,四海昇平。
圖-俯瞰西安(長安)古城鐘樓
但是隨着人口不斷增長,可供分配的土地越來越少,再加上百姓手裏的土地不斷被豪強兼併,土地逐漸流失,這使得均田制不能繼續維持。而府兵的徵召對象又基本都是均田農民,當沒有土地分給百姓,百姓自然不願意白白做府兵。並且府兵是常備軍,但是唐朝經過百年之後,戰鬥力強的府兵慢慢老了,府兵的後代們雖然頂着府兵的名字,卻沒有府兵的戰鬥力。眾所周知,職業軍人是不能養太久的,養太久會喪失作戰能力,尤其不能世代相傳都當兵,這是行不通的。
到唐玄宗時,已經無法徵集到足夠的府兵,於是府兵制便被募兵制取代,也就是僱傭兵,尤其是僱傭胡人為大唐守衞邊境,因此朝廷多了一大筆養兵的費用,這批軍費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以僱傭兵防守邊疆不是不行,但是當抵禦的外患和僱傭的軍隊實際上來自幾乎相同的族羣時,那麼問題就來了,不能用胡人抵抗胡人。羅馬帝國就亡在這上面,唐朝也重蹈覆轍了。
圖-唐朝東都洛陽位置示意圖
安祿山是雜胡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們的軍隊多是契丹人、突厥人,而他們抵禦的對象同樣是契丹,突厥。於是這些胡人將領就想既然我們握有軍隊,何不自立為王,於是勾結契丹人、奚人的力量,發動了叛亂。所以安史之亂也可以理解成邊荒外地向中原的挑戰,並不完全是內亂。
就這樣,由於人口增長和土地兼併,沒有了可供分配的土地,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均田制瓦解。而大量府兵逃亡,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也隨之瓦解,朝廷被迫僱傭胡人作戰,而僱傭的胡人與外患相互勾結,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的國運便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