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齊之後,因為齊國的沒落,秦國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五國伐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國際格局,由最初秦,齊相互制衡變成了一超多強。
這個超強的存在就是秦國,從此之後秦國和東方六國的關係已經變成由秦主導,東方諸侯再難發起有威脅的合縱。
但秦國並不能高枕無憂,除了老牌大國楚國外,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的趙國逐漸成為了戰國格局中的新鋭力量。
趙國在伐齊中也獲得了相當多的利益,著名將領廉頗也在伐齊戰爭中大放異彩。
趙國軍事改革的成功帶來了軍事人才的井噴,而趙國的文官集團其實也是非常有實力的,可以説並不遜色於秦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藺相如。
在戰國時期爾虞我詐的鬥爭環境中,從來都不缺少像魏文侯,趙武靈王,秦昭王這樣的梟雄。
也從來都不缺少靠嚴厲和嗜殺上位的傑出人物,比如商鞅,魏冉,白起等。
但卻唯獨缺少藺相如這樣以機智和一身正氣聞名的歷史人物。
今天我們就來講藺相如的故事,從三個家喻户曉的故事入手,感受藺相如作為一個文官,他身上所體現的武士精神。
這一年,趙國得到了一個寶貝,這寶貝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本質其實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本是楚國人卞和所發現的,幾經流轉最終到了趙國手上。
秦昭王聽聞有這樣的寶貝,於是就派使者前來求取,願以十五城為代價換取和氏璧。
但秦國的信用等級在戰國時是很低的,説的不客氣點就是毫無信用可言,張儀欺騙楚懷王讓六百里地變六里就是很著名的例子,作為一個堂堂大國,當時的秦國顯然並不在乎面子和道義這些虛名。
此次求取和氏璧無非也是想通過軍事優勢強佔和氏璧,趙惠文王因此左右為難,如果給了,秦國註定是不會兑現十五城的承諾的,如果不給趙國將面臨戰爭風險。
這時候有人舉薦藺相如為使者,去秦國完成和氏璧的交易。
到了咸陽後,秦昭王在章台接見了藺相如,他捧起和氏璧就和一旁妃嬪一起把玩,絲毫不在乎作為趙國使者的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秦王是沒有誠意的,於是藉口玉有瑕疵要指給秦王看,從而將和氏璧又拿回了手中。
只見他把和氏璧高高舉起,背靠着宮殿上的大柱子,怒髮衝冠直視秦王。
他衝着秦王説:“大王你想求得這塊美玉,要求用十五城為代價來交換。其實全趙國都知道,秦國只是依仗軍事的強大,想巧取豪奪罷了,根本沒打算用城池來換,所以千萬不能把和和秦國交易。但我覺得,普通市井小民都會為了信譽不肯相互欺騙,何況是像秦這樣的大國呢?為了一塊玉與秦國結下矛盾,這是不合適的。趙王聽了我的建議,便齋戒五日,命令我來秦國獻上寶物,這樣做是出於對秦國的敬意。可是今天大王沒在朝堂以隆重外交儀式來接見我,而是在章台這種偏殿接待,這在禮節上就是十分無禮的。甚至您還和妃嬪一起觀賞,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你對趙國沒有一點尊敬,也不把我這個趙國使者當回事,這是對我的侮辱也是對趙國的侮辱。我看大王沒有誠意來交換,所以我就把寶物收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我的話,我今天就跟和氏璧一起死在這大殿上。”
藺相如説着就要往牆上砸,秦昭王一看這是來真的,趕緊從座上跳了起來,喊“住手”,然後走下殿堂,和藺相如賠禮。
然後他喚來掌管土地的官員,取來了地圖,在地圖上選了十五座城池,説是要割讓給趙國。
藺相如很明白,這是臨時劃出的十五座城池,顯然不是提前準備的。只是為應付他而裝裝樣子。
這更加證實了秦王根本沒誠意用十五城來換和氏璧,只是想借個名頭強佔罷了。
於是藺相如便説道:“和氏璧是天下至寶。趙王準備獻出寶物時,齋戒五日。大王您也應該一樣,而且要在朝堂之上,以正式的禮儀標準來接收此物。只有這樣,我才能放心獻上寶物。”
秦昭王也是聰明人,並沒有來硬的,於是就先答應了下來。
秦昭王表示,願意齋戒五日,到時在朝堂之上,以隆重的禮儀正式交接。
但藺相如早已看出了秦王的真實意圖,他斷定秦昭王就是裝裝樣子罷了,等玉璧到手了,最終還是要食言的。
於是為了穩妥起見,他派了一名手下喬裝打扮後,帶着和氏璧從小路出發回到趙國去了。
和氏璧算是保住了,可五天後他要用什麼向秦王交差呢?
五天很快就到了,朝堂上舉行着隆重的大禮來迎接藺相如,藺相如從容走來,但手中卻沒有拿着和氏璧。
眾人正在納悶時,藺相如説道:“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共經歷了二十多位君主,這其中沒有一個是能守信用的。”
説這話是很需要勇氣的,面對當時如狼似虎的秦國,在人家首都的朝堂之上公然把人家祖宗通通諷刺一遍,這樣的行為其實和找死無異。
這番話果然把朝堂上的所有人聽得目瞪口呆,藺相如又説道:“我害怕大王不守諾言,於是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
這時朝堂一片譁然,秦昭王的眼神已經能殺人了。
這時藺相如又説道:“秦強趙弱,您要是願意先將十五城交付趙國,趙國難道敢不交出東西嗎?我騙了您,罪當處死。您儘管用最殘酷的刑罰殺了我,我不會有怨言。只是希望您能好好考慮這件事。”
藺相如雖是一個文官,但確是一個真正的硬漢,在天下都聞秦色變的時候,敢於站在秦國朝堂上説這番話,就衝這份勇氣,在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秦昭王本來是準備高高興興接手和氏璧的,卻沒想到弄成這樣,也驚的半天説不出話來。
這個時候,衞兵已經準備上前拿下藺相如了,秦昭王反應過來後襬擺手説:“算了吧,今天就是殺了你,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會破壞兩國關係。你回去吧,想必趙王也不會因為一塊玉而故意欺騙我們”。
就這樣,藺相如以自己非凡的膽識和冷靜的頭腦,最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
秦昭王本來就沒打算用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這件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是外交史上的一次絕佳典範,藺相如的表現震驚了當時的各諸侯國。
這次出使任務完成後,趙惠文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從此,藺相如成為了趙國的重要人物。
公元前282年,秦國開始了對趙國的戰爭。
秦國派白起為將,攻取了趙國藺、祁二城。公元前281年,秦復攻趙,取趙國離石。
之後的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攻趙,斬殺趙國兩萬人,取得光狼城。
由以上看見,趙國雖然經歷了軍事改革,但是在和秦國的正面對抗中依然處於下風。
但是在之後的公元前279年,秦國忽然轉變了政治策略,希望能與趙國講和。
因為這個時候秦國的戰略開始向楚國傾斜,準備去向南攻打楚國。
當秦昭王派來使者希望和趙惠文王在繩池會晤時,趙惠文王又陷入了兩難,如果去了可能是秦國的圈套,害怕秦國像誘捕楚懷王一樣將自己活捉,如果不去將有辱國家尊嚴,會讓人認為他害怕秦昭王。
在猶豫不決時,兩名得力助手廉頗和藺相如都表示必須要去,因為這關乎趙國的國際地位。
但是在出發前,趙國做了充分的準備以防止不測。
首先在獲得趙惠文王首肯後,如果三十天還不見趙惠文王回來,那麼趙國將另立國君,以免國家被要挾。
其次,廉頗將帶兵在邊境線上嚴陣以待,作為武力威懾,以防發生不測。
在一切都準備妥當後,趙惠文王勇敢地踏上了旅程,他畢竟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身上流淌着英勇尚武的血液,所以他絕不是個懦夫。
當趙惠文王和廉頗來到繩池後,秦昭王為他們接風洗塵。
席間,秦昭王提議説:“聽説趙王喜歡音樂,不如就在這裏表演一曲吧。”
秦昭王讓趙惠文王表演的樂器是“瑟”,是古代的一種大型樂器,長約三米,有多種不同的規格,從五十弦到十六絃不等,常見的是二十五絃。
趙惠文王不好拒絕,便當場奏瑟一曲。
不料這是秦昭王早就想好的打壓手段,秦昭王的隨身御史把這一幕這樣記下來:“某年某日,秦王與趙王相會繩池,席間命令趙王奏瑟一曲。”
不光是寫,還一邊寫一邊喊出來,擺明了就是在羞辱趙國的國家尊嚴。
這是外交上的對抗,所以絕不能讓步。
只見藺相如起身,手持一缻,走到秦昭王跟前説:“聽説秦王精通秦國特色音樂,請准許我獻上盆缻,大王也表演一下,我們相互娛樂。”
“缻”就是裝酒的器具,秦國人喜歡擊缻而歌,是秦國本土化的一種音樂形式。
由此可見藺相如的反應非常快,因為當時赴會時,趙國一定沒有想到準備樂器,而這酒罐卻是現成能利用的。
藺相如這麼做的用意,秦昭王當然清楚,趙國人並不想受辱,想要找回面子。
秦昭王不為所動堅決不肯擊缻,可是藺相如並不是一個輕易妥協的人,他又向前走幾步,跪在秦王面前,高舉着缻,堅決要求秦王表演。
秦昭王此時非常生氣,依然不肯擊缻。
藺相大喝道:“我今天與大王僅五步之遙,您要是不答應,藺相如的鮮血就要濺到大王身上了。”
言下之意就是,你要是今天不擊缻,不給趙國面子,我就和你拼了,大不了一死了之,我不要面子可以,但你不能不要。
這一幕把在場的人都看呆了,這時秦王的衞士們已經要上來拿下藺相如,一場外交事故眼看就要爆發,弄不好會引來兩國的全面戰爭。
藺相如怒目而視,氣勢將秦王的衞兵們都給嚇退了。
畢竟這種重要的外交場合,一個輕舉妄動就會引來很大麻煩,如果惹怒了藺相如,他真的把盆缻砸到秦王的頭上,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時的空氣忽然安靜了,衞兵們呆在原地不知所措,大臣們也不敢吭聲,秦昭王與藺相如就這樣相持着,場面一度陷入尷尬。
這是一種心理素質的較量,論地位,藺相如是臣子而秦昭王是一國之君,這樣的僵持,臉上更掛不住的是秦昭王。
最後秦王屈服了,象徵性地擊缻一下。
藺相如站起身退下,當場喚來趙國御史,讓他記下來:“某年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這個聚會就像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席間將外交戰爭演繹的淋漓盡致,雖然沒有任何流血事件發生,但比拼的是無上的勇氣和高超的智慧。
威震天下的秦王,卻在一個趙國臣子這裏吃了癟。
於是秦國的大臣們紛紛在為秦王找回場子,一位大臣説:“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來為秦王賀壽。”
藺相如回應道:“請秦國用咸陽城給趙國獻禮。”
酒席之間,藺相如舌戰羣臣,在外交場合上勇猛無比。
在外交戰中向來佔盡便宜的秦國人,這次居然討不到半點好處。
毫無疑問,在這場較量中,藺相如是真正的贏家,他的勇氣和智慧,為趙國保留了國家尊嚴,也成為了後世外交學的經典案例。
戰國時代的許多外交家,如張儀、蘇秦等都是以謀略和狡詐成名,雖然謀略有餘,但是卻正氣不足。
藺相如的一腔正氣為他增添了超凡的魅力,這是人格的光芒,是以弱者挑戰強者的勇氣,是視死如歸的精神,這就是真正的武士精神。
這種精神支撐着他,讓他無所畏懼,敢於面對天下最有權勢的人。
澠池之後會,趙惠文王並沒有遭遇不測,秦國與趙國也通過這次會議在幾年內都沒有爆發戰爭,兩個國家都利用這段休戰時間進一步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以後的決戰做着準備。
從外交意義來看,這也是一次雙贏的會議。
繩池之會上的表現,讓趙惠文王親眼見證了藺相如不凡的氣魄,回來後他就將藺相如拜為了上卿,地位超越了趙國的老臣廉頗。
這讓廉頗非常不服氣,認為藺相如不過是逞口舌之能,自己帶兵打仗為趙國開疆拓土卻要屈居於藺相如之下。
因此他放出話來如果見到藺相如必然要狠狠羞辱他,以解心頭之恨。
藺相如聽聞後有意躲着廉頗走,不願與廉頗發生正面的衝突,有一回藺相如的車駕出行剛好遇到了廉頗,他立馬讓車伕掉頭回去避開了廉頗。
這樣的行為讓他的門客們都大為不解,他的門客們都覺得很窩囊,於是紛紛來向藺相如請辭。
他們説:“我們遠離家鄉和親人來投奔您,就是因為仰慕您的高風亮節。可是如今您與廉頗同朝為臣,他公開侮辱您,您卻躲着他,這也太懦弱了。這種事就算是普通人也會感到羞愧,更何況您是堂堂趙國的上卿呢?我們沒有本事,請准許我們辭職吧。”
藺相如聽完後問道:“廉將軍與秦王相比,你們覺得哪個更讓人畏懼?”
門客們回答説:“那還用説嗎?當然是秦王。”
藺相如又説道:“以秦王這樣的威嚴,我在朝堂之上大聲喝斥他,並羞辱秦國的重要大臣。我雖然愚笨,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我認為,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二人在一起相互扶持。如果我和廉頗將軍為了一時之氣爭鬥,勢必兩敗俱傷,從而讓秦國有機可乘。我躲着廉將軍,是因為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要,而把個人的面子放在其次。”
眾賓客聽了藺相如的話後,從心底對他感到敬佩,這樣的胸懷是他們從沒見過的。
這些打算辭職的人也紛紛感到愧疚,他們只看重個人的榮辱卻從未往長遠考慮,哪裏能曉得藺相如竟有如此的胸懷呢?
感到慚愧的不僅僅是這些人,當這些話傳到廉頗這裏時,廉頗更加羞愧難當。
那些話像鐘聲一樣震憾着他,他為自己感到深深慚愧,與藺相如相比,他的格局和眼界都不是一般的狹隘。
但廉頗也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他決定去向藺相如請罪,去正視自己的錯誤。
他袒露背部,在背上放了一捆荊條,由賓客帶路,走路去到藺相如家裏。
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以這樣的方式認錯,也是很需要勇氣的。
藺相如聽聞廉頗前來,趕緊出門迎接。
廉頗向藺相如下跪並請罪説:“我是一個淺薄而卑賤的人,不知您的胸襟竟如此寬廣。”
這就是著名的“負荊請罪”與“將相和”的故事。
跨越兩千多年光陰後,這個故事依然很感人。
不管這社會如何變化,人們如何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在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有着某種高尚的理想,都渴望見證高尚的人格。
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指引。
藺相如在不可一世的秦王面前敢於大聲抨擊,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在廉頗面前,他也能忍辱負重,為全局考慮。
我們總説嚮往和平熱愛美好,但我們的生活之中,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卻在時刻爆發着。
歷史也是如此,真正美好的結局在歷史上很少上演,更多的是陰謀和殺戮。
但藺相如卻在歷史長河中為我們留下“將相和”這樣的美好故事,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廉頗與藺相如從此之後成為至交,友誼至死不渝。
在戰國這段歷史中,社會的自我意識逐漸崛起,這是一個理性啓蒙的時代。
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下一切都需要從現實出發,為了利益而考量,從諸侯王到普通百姓都在慢慢接受這種現實,從而離早期的禮樂文明越來越遠。
但總有人逆風而行,深處政治鬥爭中卻保持着自己的底線和寧折不彎的高風亮節。
在藺相如身上我們能看到人性的光輝一面,而非常見的自私和陰狠。
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們固然耀眼,但歸根到底不過是冷血無情的政客。
為利益不擇手段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但在任何時代都總有人用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為歷史留下佳話。
藺相如和他的武士精神,恰恰就是如此。
注:本文系作者原創,任何媒體或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