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道外江邊發現俄羅斯杜馬議員墓碑丨距今已經有96年曆史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經典

9月30日上午10時左右,道外十四道街松花江沿江一條線改造,工人們施工,在拆除一個大石頭裝飾的燈柱花壇時,發現在一塊大條石背後,是一個完整的大石頭俄文墓碑。

道外十四道街居民安勝利(左一)具有文物保護意識,立刻向有關部門報告,江上派出所、道外文體局、市文物站的同志,立刻趕到現場。這期間,施工單位和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接。15 點左右,道外文體局、市文物站的同志僱民工將條石搬走,運去市文物站。

記者第一時間與哈爾濱城史文物館館長楊偉東趕到現場,正遇民工在搬運條石。記者誤以為是有人要將文物弄走,直到哈爾濱市文物站的負責人李斌老師到來才解除誤會。李斌説,現運回文物站,研究明白歷史淵源再做處理,但是這件事情説明了哈爾濱市民具有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

條石是一塊刻好的俄文墓碑,據我市歷史學者、俄文專家李述笑辨認:碑文的俄國人名字叫斯可羅霍多夫(音譯),年齡 55 歲,男性,卒於 1924 年 6 月,具體日子不清楚了。逝者還是俄羅斯的杜馬議員。但是這個人不是俄羅斯的國家杜馬議員,應該是俄羅斯地方的某個城市的杜馬議員。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這是什麼人?為什麼逝世在哈爾濱?墓碑為什麼沒有立在墓前?

記者觀察墓碑,字跡清楚,為什麼在中國人聚居的道外區,會出現俄羅斯杜馬的墓碑,這是怎樣的歷史謎團?

記者詢問歷史學者李述笑,為什麼這塊墓碑會出現在大石頭裝飾的燈柱裏面。李述笑説,這塊石碑保存完好,而且有 96 年曆史。是因為被當做大石頭裝飾的燈柱的背面,得以經過時間的檢驗。為什麼會出現在道外松花江邊?有兩種可能,一是墓碑刻好,沒來得及立碑,趕上墓地遷移,墓碑當做石料,修了花壇。二是墓碑刻完混在石料廠的材料裏,被修了花壇,恰好字面朝裏,才字跡完好。

目前,石碑已經被文物站保護起來,我們也將追蹤報道。

名詞解釋:" 杜馬 " 一詞,是俄文 ( дума ) 音譯,意為 " 議會 "; 而 Дума 又來源於俄文動詞 думать,意為 " 思考 "。沙皇俄國原是封建專制國家。1905 年革命運動爆發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於同年 9 至 10 月間宣佈召集 " 國家杜馬 ",並賦予一定權力。1906 年和 1907 年,產生了第一、二屆國家杜馬,但隨後不久就被解散。後來又產生了第三、四屆國家杜馬,其權力都不大,但名義上是國家的議會。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 "議行合一" 的蘇維埃制度。蘇聯解體後,1993 年,俄羅斯又恢復了 " 國家杜馬 " 的名稱。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申志遠

編輯:劉鋮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