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雄關之“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中國有九大雄關,都為兵家必爭之地!
圍繞着這些著名的關隘,歷史上曾經發生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大劇。
山海關為明長城東端起點,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被譽為“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聞名於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衞,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山海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在明朝末年是明朝防禦滿清的最重要的關隘。
山海關是中原與東北交通的咽喉要衝,也是護衞京津兩城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明朝末年,只要守住了山海關,就可以防止滿清入關;而吳三桂降清,是滿清入主中原,中原陸沉的最重要原因。
第一,山海關被明軍控制,滿清只能翻過燕山山脈,從古北口,喜峯口等長城關口進入華北平原。
從地形可以明顯看出,這條路線,距離長,道路崎嶇,清軍無法攜帶大量輜重,清軍就算在華北平原屢戰屢勝,但也不能持久,而且若戰敗,就面臨被關內明軍和山海關明軍兩路夾擊而覆滅的危險。
第二條路線,通過遼西走廊,突破山海關,直撲明朝都城北京。若清軍控制山海關,則進可攻,退可守,處於戰略的主動性。
若吳三桂守住了山海關,關內漢族各勢力經過整合,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權力中心。
相較於滿族而言,以漢族為主體聯合其他少數民族的帝國更有自信,更能迎接此後的歷史機遇與風險。
以滿族為主要統治階級聯合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清帝國由於人口相對於漢族人口極少而缺乏自信心,大興文字獄,壓制明朝已經萌芽的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
以漢人為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的中央帝國更有文化自信,相對更能抓住大航海時代和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