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為什麼卻並不重用董仲舒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在此筆者從旁觀者的角度希望他們能夠堅守初心,好好的走下去,真心希望他們未來的路越走越好。
大家好,歡迎關注小編,又到了“叨叨叨”的時間了,希望各位看官看得愉快!
漢武帝上台後,他急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解決諸侯封國的問題。
佔據西漢一大半領土的諸侯封國,已經嚴重地阻礙了作為一個大統一國家的西漢王朝的發展,並且還有各自為政,分崩離析的可能。雖然漢武帝他爹漢景帝打贏了“七國之亂”的戰爭,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當時漢武帝四處徵求意見,怎麼非常合理地來解決這個問題。
也就在這種情況下,一直進行着傳道受業,天下聞名的大儒董仲舒,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
漢武帝先後三次召見了董仲舒,而且很快就喜歡上了董仲舒的主張。董仲舒向漢武帝上了什麼主張呢?一是“天人感應”,二是“大一統”,三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什麼會喜歡董仲舒這個主張呢?因為董仲舒説的意思是,君權是上天賜予的,不容動搖的。在這種情況下,天下是要實現“大一統”的。為了實現“大一統”,最好的辦法,就是“獨尊儒術”。
董仲舒在理論上解決了漢武帝必須要削藩,必須要實行皇帝高度集權的問題,(至於“獨尊儒術”是不是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暫且不管),所以漢武帝非常喜歡,開始實施董仲舒的主張。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讓董仲舒去參與實踐他提出的理論。這就是把他放去當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劉非就是一個想稱霸造反的諸侯,董仲舒去了後,他大為高興,把自己比作是齊桓公,把董仲舒比作是管仲。這顯然與董仲舒提倡中央集權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就多次規勸他。
可以説,漢武帝派董仲舒去後,目的基本達到了。
這時候,漢武帝決定把董仲舒提拔到中央來,擔任更重要的職位。不過,這時候,董仲舒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主父偃。主父偃也是想做大的,他當然不願意董仲舒做大,於是就把董仲舒剛給漢武帝寫好的一份奏摺,拿去提前交給漢武帝。
交給漢武帝后,漢武帝大怒,罷了董仲舒的官。
漢武帝為什麼會大怒呢?原來,當時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和遼東高廟發生了兩次大火。董仲舒便想借這兩次大火的機會,規勸漢武帝實施仁政(“仁政”是儒家的主張),否則,會受到上天的處罰。
照理説,這話也沒錯啊,漢武帝為啥要生氣呢?原來,漢武帝和董仲舒都是極其聰明的人,他們都在打着各自的算盤。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有表示“君權神授”的意思,同時也有“神權”約束“君權”的意思。就是説,皇帝你不能為所欲為,要受上天的制約。但問題是,這個“上天”在哪裏呢?沒在哪裏,在大儒的口裏。大儒説,這是“上天的懲罰”,便是“上天的懲罰”。這樣一來,董仲舒這樣的大儒,就成了控制皇帝的人。這還了得!所以,漢武帝要罷董仲舒的官。
漢武帝這樣打擊董仲舒,是要董仲舒明白,你的主張,只能對削藩起作用,不能對控制“君權”起作用。
罷官不久,漢武帝又啓用董仲舒,讓他擔任另一個諸侯王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這個人,更兇殘,想造反的心更大。漢武帝是想讓董仲舒再幫他勸化一個諸侯王。
不過,這時候,董仲舒對漢武帝曲解他的主張,已經有些灰心喪氣,所以,只幹了四年,就辭官回家,只做學問,再不趟政治這渾水了。
再説主父偃。他阻止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後,自己獲得了漢武帝的信任。他是如何獲得漢武帝信任的呢?原來他給漢武帝出了一個“推恩令”的主意,不是從“道”的層面,而是從“術”的層面,徹底解決了西漢諸侯國的問題。顯然,漢武帝覺得,這比董仲舒的好用多了。
(參考資料:《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