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手記:日本:厲行節儉卻又過度浪費食品的國度
新華社記者姜俏梅
中國有詩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日本的父母則教育孩子——“剩飯會遭天譴的。”日本家庭主婦山根雅世日前在京都通過微信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道。
日本列島面積狹長,平原稀少,耕地面積有限。自古以來,人多地少的客觀現實令日本國民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
作為農耕民族,稻米在日本人心中有着至高地位。
每逢新天皇登基,日本皇室都會按古禮舉行“大嘗祭”。新天皇向天神供奉新米等祭品,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在普通人家,每一餐動筷之前,全家人都會圍坐在餐桌前雙手合十低頭説聲“我開動了”,吃飽後再説一聲“多謝款待”。
“這不光是對辛苦準備飯菜的家庭主婦的感謝,也是從心底對大自然的饋贈表示敬意。”山根解釋道。
日本食材的高物價考驗着家庭主婦的智慧。
“一個月大約5萬日元的食材預算,我們會精打細算,絕不丟棄食材。即便偶爾飯菜有剩,也會作為丈夫第二天上班的便當或者自己吃掉。”今年47歲的山根介紹説。“我們的父母經歷過困難時期,家庭教育要求我們不能浪費食物。當我這代人成為專職家庭主婦後,也會特別注意這一點。”
據記者觀察,節儉的生活習慣令日本人在消費環節不太容易產生浪費。
即便是在外就餐,一般的工薪階層大多會在連鎖餐館點一份價廉物美的套餐,一碗米飯、一份主菜和小菜、一碗味噌湯,價格大約60元人民幣。菜單上米飯一欄通常有大中小三種選擇,食客可以按需點單,選擇大碗米飯也不用額外付費,這種做法既為客人節省了飯錢,又能有效地避免浪費。
不過,以勤儉為美德的日本竟然是一個食品浪費大國!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官網介紹,2015年度日本產生食品廢棄物2550萬噸,其中本來可以食用卻被丟棄的食品高達612萬噸。
日本大部分食品浪費出現在商品流通環節,這與日本商家的商業習慣密切相關。日本食品流通業採取“三分之一規則”:即將食品製造日至保質期截止日這段時間均分三段,製造商和批發商必須在第一階段交貨給零售商,錯過日期零售商可以拒絕收貨。這一商業慣例的初衷是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食物,但時間設定過於嚴格,造成大批沒有質量問題的食品遭廢棄。
為解決食品被大量廢棄、減少浪費問題,日本政府2001年實施《食品循環法》,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儘量做到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
2019年5月,《減少食物浪費促進法案》在日本眾議院通過。法案寫明,政府有責任推進有關避免食物浪費的政策。法案要求在內閣府設置“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會議”,推動“食物銀行”活動,即相關團體可從食品生產企業等處獲得即將廢棄的保質期內食品,免費提供給福利設施或生活困難者。
此外,在農林水產省的支援下,日本食品廠商及零售商開始商討修改業界慣例,以部分飲料、零食為對象,計劃將交貨時間期限從現行的三分之一保質期放寬到二分之一。
一些日本企業也加入到食品回收行業,將食品廢棄物加工為動物飼料以實現循環再利用。與此同時,政府呼籲消費者改進消費意識,不要過度追求食物新鮮度,避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