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1840年6月,古老的清王朝與西方爆發了一次大規模軍事衝突,戰爭的直接起因是清朝對鴉片的禁絕。最終,清朝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然而時隔十餘年後,英國藉口修約被拒,聯合法國再次發動戰爭,為了與第一次戰爭相區別,這次戰爭又被中國史學界稱作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第12課中,詳細敍述了鴉片戰爭的起因、經過以及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從中能夠讀出的,是一個閉關自守的末世王朝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腐朽與慌亂,落後與無奈。
第二次鴉片戰爭自1856年開始,雙方時戰時和。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從北塘登陸,23天后天津失守。天津的失守讓咸豐皇帝大為驚駭,雙方再次開啓了和談。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然而,清朝一方對於英法提出的“請增軍費及在天津通商”問題視而不見,卻糾結於“夷酋能否遵天朝禮節,跪拜呈遞國書”,最終談判破裂。
這個時候清朝的談判代表怡親王載垣卻想出一昏招,他認為英方的談判代表參贊官巴夏禮“能善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如果將其能擒送京師,夷兵必亂。
然而沒想到的是,清朝將巴夏禮強行扣押,不僅沒有引發聯軍的混亂,反而給了聯軍進攻北京的藉口。1860年9月,英法聯軍開赴通州,總兵力約8000人,負責主攻任務的是法軍第2旅,清軍則在通州八里橋部署了3萬重兵,統帥是清朝名將僧格林沁。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一戰——八里橋之戰就此爆發。
這場存在嚴重代差的遭遇戰,僅僅打了4個小時就以清軍完敗而宣告結束,清朝陣亡3000人,而英法聯軍僅僅陣亡5人,受傷46人,成為後世指摘清王朝末世腐朽的典型例證。
然而,在法國親歷者的筆下,卻記錄了教科書裏沒有的戰爭細節。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據法軍統帥孟鬥班描述:當聯軍剛剛抵達八里橋時,便遭遇大批清朝騎兵,一直推進到距炮兵防線只有50米的地方,清軍在潮水般的排炮中倒下,但另一批又很快頂替上來,人潮在不斷增加,每分每秒都在成倍增長,一度突破了聯軍防線。
清軍首先發現了聯軍的薄弱環節——英法聯軍的結合部,並向這裏發動了猛衝,英軍右路原本打算去支援左翼的法軍,但清朝騎兵突然又朝右翼發動衝擊。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法軍中尉德拉格朗熱對清軍的衝鋒作了如下描繪:“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
另一位親歷者,法國翻譯官埃利松筆下則記述了一位無名英雄:“清軍秩序井然,安安靜靜地朝我們小跑過來,他們的隊列非常整齊,分組變換隊形時一點也沒出現凌亂的現象。讓人吃驚的是,我們沒有聽見有人指揮的聲音,所有這些動作都是靠上下揮動的旗幟來完成……在大橋入口,有一個身材高大的人,像是統帥的旗手”。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他舉着一面黑字杏黃大旗,向中國人的所有軍隊傳達着命令。儘管敵人已經全線撤退,大橋上屍首遍地,只剩他獨自一個人還在傳達僧王最後的命令。子彈和炮彈在他的身邊呼嘯而過,他卻毫無懼色。他的勇敢讓我們驚歎不已……炮火眷顧了他半小時……終於,他被一顆炮彈打中,杏黃大旗被炸得飛了起來,隨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隻緊緊抓住它的痙攣的手。”
八里橋慘敗,是傳統冷兵器面對西方新式武器的一場非對稱性戰爭,讓清朝統治者終於認識到,他們引以為傲的騎兵戰術在西方火炮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儘管沒有給英法聯軍造成任何實質性威脅,但八里橋之戰中的清軍還是讓西方欽佩不已:“在整整一個小時內,他們頂住了使他們慘遭傷亡的壓倒火力。這些勇敢的,然而還不夠靈活的戰士與其把戰場易手讓給敵人,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清軍戰術和武器裝備的落後,並非軍人自身造成的,他們所能作的,唯有服從軍令,以死戰不退的血性來為窮途末路的清王朝殉葬。特別是那位至死都護衞旗幟的無名士兵,不正是自古傳承的中國軍魂嗎?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拋開對清朝的偏見不論,那些為保衞國家而犧牲的清軍將士,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有網友在看過埃利松的《翻譯官手記》後即評論説:以前總以為鴉片戰爭時候的清軍是一幫只會喝酒抽大煙的渣渣擦,沒想到錯怪清軍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8 字。

轉載請註明: 教科書裏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