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媽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説:“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班主任。
在家庭裏接受到的教育能伴隨人的一生,對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影響至深。
每個孩子都有優秀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那些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來自於這4種家庭。
1、夫妻恩愛的家庭
知乎有人問:父母的感情對孩子有多大影響?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
家庭和睦,孩子就有一個幸福的港灣,一生都可以退守的安全基地。
家庭不和睦,孩子就沒有了加油站,沒有了補充能力的基地,一生只能在生活中死磕。
羅素在《婚姻革命》中説:
“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温暖,而這種温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
在電視劇《小歡喜》的三個家庭中,英子的父母離婚,季楊楊的父親常年忙於工作,忽視家庭,只有方一凡的父母深愛彼此,互相體諒。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方一凡,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英子的抑鬱情緒,給她温暖的擁抱,能勇敢地為自己對季楊楊的偏見而道歉,也能大方的接納表弟磊兒成為家庭的一員,並承擔起哥哥的責任。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説:“好的夫妻關係,是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也是好的家庭關係的根基。”
在温暖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更勇敢,更有底氣,也更有愛。
2、重視教育的家庭
作家萬斯曾説:
現在,人們看到我時,看到我的工作和常春藤的畢業證書時,都會以為我是什麼天才,但恕我直言,這種理論其實是一派胡言。
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傾盡自己所能,給我提供了珍貴的教育資源,就算有天分也會白白浪費。
而那些曾與我同齡的孩子,早早放棄了努力讀書的孩子,如今還停留在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亞地區,沒有完全逃離藥物濫用、酗酒、貧窮和精神創傷……
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
父母的教育格局往往影響孩子的一生,在父母重視教育的家庭,孩子也會端正對學習的態度,倘若父母自身對教育都不以為意,孩子自然也會心安理得的在學校混日子。
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寧願相信那些和自己一樣沒什麼作為的人所説的:讀書無用!
也不願相信所有成功人士所説的:知識改變命運!
父母對教育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孩子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在那些重視教育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贏了一大半。
3、積極上進的家庭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引網友狂贊。
這位媽媽在49歲這年,和自己的兒子一起考上了碩士。
她從兒子上小學開始,就開始了陪讀,她的陪讀不僅僅是督促孩子學習,而是和孩子一起學習。
兒子讀中學時,她用“陪讀”的方式考了會計師、中級按摩師等證,後來又參加了成人高考,考取了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
兒子考上大學以後,她也一直在旁聽大學的漢語言和英語課程。
當兒子準備考研時,她更是下定決心陪兒子一起學習。
最後,她和兒子雙雙考上了碩士。
這位媽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父母和子女最好的關係,是共同成長。
總有人問,好的父母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想,他們也許很少把對孩子的愛説出口,也許不能給孩子富裕的生活條件,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有點專制,有點古板。
但他們一定不能不上進,一定不能不努力。
真正有責任心,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總是會更加積極上進的努力工作學習,因為他們希望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哪怕現在暫時還沒有實現,但他們總會努力。
高層次的父母,永遠不會停下成長的腳步,在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變得更好。
4、習慣良好的家庭
俗話説: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從小幫孩子養成一個好的人生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但是,孩子的好習慣該如何培養?
總有父母説,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很難,總要自己時時刻刻盯着,稍微一下沒看到,孩子就原形畢露了。
其實,要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從孩子做起,而是從家庭做起,從父母自身做起。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説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要想孩子早睡早起,首先整個家庭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什麼時間起牀,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睡覺,家庭作息儘量一致,孩子自然會養成好習慣。
要想孩子養成閲讀的習慣,首先要形成閲讀氛圍,家裏有書,父母喜歡看書,孩子自然也會養成閲讀習慣。
要想孩子不沉迷手機電視,首先父母要少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多坐在書桌前學習工作。
董卿曾説: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同樣的,你想要孩子養成怎樣的習慣,首先讓這個習慣成為家庭的習慣。
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礎上的。
教在學校,育在家庭,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希望都能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