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阜回崗落照紅,長廊曲榭稱西東。獨憐澗石潺湲水,霸業消沉在此中。
這是康熙在虎丘遊覽時寫一首七絕。在康熙的六次南巡中,他對虎丘好像情有獨鍾,每次下江南都要到虎丘來看一看,感受這裏所積澱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美景。
虎丘確實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地方,相傳兩千多年前,吳王闔閭在戰中死去,他的兒子將其葬於虎丘,三日後有一白虎蹲其上,虎丘之名因此而來。
千百年來,虎丘迎接了無數歷史名人,有留下“嘗言過姑蘇不遊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蘇東坡,提筆寫下“風壑雲泉”的書法家米芾,在這裏開挖河道造福百姓的蘇州刺史白居易……豐富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虎丘,使其有了‘吳中第一名勝’的美稱。
康熙帝前後多次來到虎丘。1684年,三藩之亂平定後,鬆了一口氣的康熙第一次南巡,在京杭大運河上飄飄蕩蕩,來到蘇州城,他從閶門進城,受到百姓們的夾道歡迎。
康熙先後去過瑞光寺、拙政園、虎丘寺,一路上心情倒是挺好。據《蘇州府志》所載《南巡筆記》,康熙帝見“蘇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業,管絃競奏,覺有昇平景象”,看見自己的江山百姓一片和平安好,心情自然不錯了。
許是見康熙帝對虎丘的印象不錯,等下一次他出巡來到虎丘的時候,就看見了當地建立起的萬歲樓,樓高三丈六尺,重檐復角,高大壯麗。康熙見了頗為受用,這個馬屁也算是拍成功了。
此後,從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五年間,虎丘先後建起了包括萬歲樓在內的御碑亭、文昌閣、行宮“含暉山館”、大雄寶殿、千佛閣等建築,當時山前山後軒榭亭台逶邐參差,勝景無數,山色迷人。
康熙帝多次遊歷虎丘,鍾情虎丘,既為虎丘山寺題寫雅名“虎阜禪寺”,興之所至,也寫下了不少詩詞——“花棹渾疑浮碧漢;倚窗常似俯清流”、“煙霞常護林巒勝;台榭高臨水石佳”、“松聲竹韻清琴塌;雲氣嵐光潤筆牀”……
六次出巡,寫就了一次盛大的帝王美談。對康熙來説,這樣的事自然是要留下點記錄的,光詩詞不夠,還要有圖畫來展現。彼時以清初畫聖王翬為主,諸多清宮畫家曾為其南巡畫了總長213米的巨幅畫卷《康熙南巡圖》,場面浩大。
相比起那令人震驚的恢弘鉅製,宮廷畫師焦秉貞這幅5米多的《南巡蘇州虎丘行宮圖》便顯得有些“小氣”了,但他在畫中的謹嚴用筆、縝密構思和細緻的景物表現,都證明了這非隨意之作,是下了功夫時間的。
相比起當時極負盛名的布衣畫家王翬,焦秉貞卻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宮廷畫師。據史料記載,焦秉貞擅畫人物肖像、樓宇寺觀,也頗通天文測量。
自明朝開始,西方傳教士進入我國,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西洋繪畫,得到皇帝們的喜愛。不過西洋畫雖然受到青睞,但也沒能被中國人全部接受,為迎合皇帝們的喜好,大多畫家都是採用中西結合的方式。
焦秉貞便是如此,他供職於欽天監,作為宮廷的御用畫家跟隨傳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學習西洋技法。因此在他的畫中能看到西方的明暗、色彩、透視等繪畫技巧,與其他畫家冷枚、張為邦等人開闢了所謂的中體西用的繪畫形式。
焦秉貞最為出名的仕女畫《歷朝賢后故事圖》中,可以看到這種中西結合的繪畫方式。他所繪的仕女沿襲傳統,形象纖細柔弱,柳眉細眼,有楊柳扶風之姿。在山水、建築的構圖上則採用歐洲焦點透視的方法,注重遠近透視,明暗對比突出,使人物立體感更強。
在《南巡蘇州虎丘行宮圖》這幅圖中,焦秉貞重點描繪的是康熙出巡虎丘行宮的場景,很可能是遵旨繪製的。此卷用筆謹嚴,在屋宇橋樑等建築上按界畫古法繪製,而其佈置遠近大小則參照西法,筆觸精細,設色工巧。
▼長圖預警
畫中村落農田、河湖淺渚、水鄉集市、官署寺觀等皆有所表現,場景豐富生動,展現出虎丘之地美麗的青綠山水和繁榮的地方風貌。
康熙每次南巡都必去虎丘,最後一次還打破常例住在虎丘,可見他和蘇州第一名勝虎丘之間的緣分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