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尤其是在古代,人們上升的路徑只有做官這一條,但是古代又是皇權社會,官做的大了,權力大了,不免的就會和皇帝起衝突,最後演變成了權臣和皇帝之間的鬥爭。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君臣權利分配這個話題,講一講,清宮中最有名,也是最有權的大臣鰲拜,他是如何和皇帝相處的呢?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武力值很高,年紀輕輕時就跟隨皇太極四處征戰,戰功赫赫。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和朝鮮時,鰲拜均跟隨出戰,頗有戰功,深受皇太極欣賞。
薩爾許之戰明軍大敗,後金逐步佔領這個遼東,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不敢大規模進攻明軍。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進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軍出征。阿濟格與眾將反覆商議後,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鉅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鋭,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着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攻克。此戰之後,皇太極大喜過望,以鰲拜為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崇德六年(1641),明清之間在松錦一線爆發了決定雙方生死存亡的大戰。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與清軍決戰。清軍損失慘重,濟爾哈朗作戰失利。此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衞軍纛,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連敗明軍,五戰五勝,為松錦之戰的勝利立下大功,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松錦會戰,關係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正當後金日益壯大,皇太極野心勃勃想要染指中原之時,卻突然暴斃。皇太極的突然去世,誰繼承皇位成了最大的問題。由於皇太極沒有立太子也沒有留下遺照,而此時滿清還處於比較野蠻的階段,並不講究父死子繼。才是有能力繼承皇位的有兩個人,分別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
此時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而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在滿清勳貴討論繼承人人選時,鰲拜立場堅定,堅決要求立皇太極之子為帝,他領着一批忠於皇太極的大臣們,按着寶劍齊聲説:“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沒有必勝的把握,也不想內鬥消耗自己的力量,最終各退一步,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即順治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新帝確立,但是年紀太小無法理政,所有朝政大權都落在多爾袞手裏,對於當時反對自己的人,多爾袞當然不會客氣,尤其是鰲拜,武力值高,軍中威望大,又對皇帝忠心耿耿,是多爾袞必須除掉的目標。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發生在順治初年。鰲拜前腳在外面打了勝仗,後腳就被多爾袞羅列了各種罪狀,不僅沒有論功行賞,還被處罰,幾乎被革職。
第二次發生在順治五年。鰲拜跟隨豪格征討張獻忠獲得大勝,本應受到封賞。但是被多爾袞翻舊賬,指責鰲拜當年想要擁立豪格,並且在皇太極死後擅自調動兵馬的罪名。這個罪名很大,追究起來是死罪,依靠自己的功績和皇帝的力保,鰲拜才免於一死,但是也被革職為民。
第三次打擊是在順治七年。這年七月,多爾袞生病,暗示貝子錫翰,想請順治帝親臨探視自己,錫翰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是年十一月,多爾袞死,順治親政。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所以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皇帝早死,立玄燁為帝,皇帝年幼,為了防止再出現多爾袞專權的事,順治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讓四個人可以互相牽制,保證皇權的順利過渡。
但事情往往不會按照預想的軌跡進行。索尼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是年老多病,而且為人圓滑,不願意惹麻煩,對於朝政能躲就躲;蘇克薩哈原先是多爾袞的人,多爾袞死後他反戈一擊,馬上跳出來告發老領導,被索尼等人看不起,後來因為圈地事件政見不和,鰲拜利用自己的權力,一舉拔掉了這顆眼中釘,滅了蘇克薩哈一家;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鰲拜雖然位居四輔臣之末,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主導朝政。
唯一可以壓制鰲拜的只有索尼,雖然索尼不願意惹麻煩,對於朝政很少過問,但是隻要索尼在,鰲拜還不敢放肆。但是索尼死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沒有了牽制,鰲拜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開始變得跋扈起來。愛新覺羅·昭槤在《嘯亭雜錄》裏記錄鰲拜:“國初鰲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言語之中,説盡了對鰲拜掌權的酸味兒。《清史稿·鰲拜傳》更是詳盡了描述了鰲拜的罪行:鰲拜受顧命,名列遏必隆後,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鰲拜皆首列。日與弟穆裏瑪、侄塞本特......等黨比營私,凡事即家定議。
鰲拜掌握朝政,自然與日益長大的皇帝起了衝突。康熙皇帝素有大志,對於權臣鰲拜深恨不已,但是鰲拜掌握大權,想要搬到他不容易。於是康熙制定了韜光養晦,麻痹鰲拜的策略。
16歲的康熙找了一羣同齡的少年練習布庫,想用摔跤少年制服鰲拜。鰲拜看到這些,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時機成熟後,康熙召見鰲拜。此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衞説:“你們都是朕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朕,還是怕鰲拜?”大家説:“怕皇帝。”康熙於是佈置逮捕鰲拜事宜。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鰲拜怎麼也想不到,輔佐三位大清皇帝的他,沒有死在廝殺的戰場上,也沒有死在多爾袞的屠刀下,最後居然敗在了16歲的康熙手裏。
康熙皇帝以鰲拜結黨營私、大不敬、謀反等罪名抓捕鰲拜,但是鰲拜真的要謀反嗎?從後來康熙和雍正為鰲拜恢復官爵和史料來看,鰲拜並沒有謀反的打算,他只是權力鬥爭的失敗者。
鰲拜為什麼最後會被康熙皇帝處置清算呢?是因為他功高震主,且獨擅專權,與康熙皇帝的君權形成激烈的衝突。鰲拜代表的是滿洲關外舊臣的勢力,長期把持着朝政;但隨着康熙皇帝日漸長大,圍繞在皇帝身邊,新的滿洲貴族也在不斷壯大,形成了以康熙帝為核心,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嶽樂、大學士明珠、索額圖等組成的新的勢力集團,他們並不瞭解也不留戀關外的生活,一心想的就是統治全中國。兩個集團相爭的結果,就是皇權的勝利。
鰲拜被活捉後,囚禁於地牢裏,原本康熙想要殺掉他,但看到了鰲拜滿身為國效忠時留下的傷疤,動了惻隱之心,最終只是給他判了個終身囚禁的懲罰。
縱觀鰲拜的一生,一直在和人鬥。晚年的他如果能夠急流勇退,或許還能善始善終,輔佐年幼的康熙,保全自己的名聲。但是身處局中,被權力矇住了雙眼,最後落得終身囚禁的下場,不能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