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趣歷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戰國時期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俗話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再怎麼不行,那也不是小小的燕國能欺負得了的。
戰國七雄之中,燕國一直是最弱小的那一批,被稱為戰國吊車尾,常年和韓國爭倒數第一。而且其地理位置比較尷尬,被齊國和趙國這兩大強國給堵在了薊遼一帶,還經常被欺負。雖然當年五國伐齊硬氣了一把,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一直是弟弟。
正好當時秦國在範睢來了之後,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燕國自然而然的和秦國走到了一起。
早在長平之戰前,即公元前265年,燕國就配合秦國,趁着趙國新君初力,想要乘火打劫。不過當時齊國和趙國走得比較近,趙國還花了五十七座城的代價,將當年翻盤燕國的名將田單給換了過來。
趙齊聯軍在田單的率領下,西據秦國,北破燕國,一舉解掉了趙國危局,還順勢拿下了燕國三座城池當作見面禮。
所以,趙國和燕國,素有仇怨。
公元251年,燕國趁着趙國曆經長平和邯鄲兩場大戰之後,國勢衰微,兵分兩路,大舉伐趙。結果為趙軍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率軍擊敗,廉頗在邯鄲北擊敗了燕相慄腹,又在代郡打垮了燕將卿秦。
兩路趙軍以寡擊眾,卻大破敵軍,殺慄腹,虜卿秦。
後來廉頗還一度被打到了燕國都城,最終燕國割讓了5座城池,趙國才罷兵。
那麼問題來了。以逸待勞的燕國為什麼輸得這麼慘?
最主要還是燕趙兩軍實力不在一個等級上。
趙國地處三晉北疆,常年與匈奴、秦魏等強敵作戰,民風彪悍。而且在經過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後,趙國軍隊實力大增,這才在國力明顯不如秦國的情況,依然能與其相持數十年。
當時趙國雖然歷經長平之禍,元氣大傷。但有句老話説得好,叫哀兵必勝。當時趙軍,那就是一羣哀兵,他們曾在邯鄲城抗住了兇悍的秦國人。由此可見,趙國自長平之戰後,雖然昔日榮光不在,元氣大傷,但是誰要敢欺負它,它就敢跟誰玩命。其動員能力是槓槓的,戰鬥力自然是不在話下。
況且他們的領兵大將乃是廉頗啊,戰國四大名將豈是浪得虛名?
反觀燕國,燕人雖然尚武,但燕國長期處於內部鬥爭,派系林立,軍隊都掌握在那些貴族手裏。作戰時難免混亂。而且燕國積貧,軍隊建設跟不上,無論是後勤還是裝備,那都無法與趙國相比。還有那領兵的國相慄腹,真的是不行,馬上就講他。
他給燕國帶去的情報有誤,導致攻趙時機不對。
燕國之所以攻趙,乃是源於國相慄腹出使趙國。在來回的路上以及邯鄲慄腹發現趙國國力大衰。得出了“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的結論。其意思就是趙國的青壯都死在長平了,小孩兒們都還沒長大,所以可以欺負一下。
這才有了後來的燕國伐趙。我不知道慄腹這個結論如何得出來的,長平之戰耗去了趙國的大部分青壯這沒錯,但是到了公元前251年,戰爭也過去了一段時間。此時的趙國多少恢復了一些。
或許這真是慄腹親眼所見,但他的觀察還不夠仔細。要是燕國能早幾年攻趙,或許還能撈點油水。當然了,也只是有一定的可能性而已因為趙國還有一個殺手鐧。
那就是,趙國有三條命。
趙國有三大政治中心,一個趙氏發家的晉陽,一個是都城邯鄲、最後一個是北邊的代郡。只要這三個地方有一地尚存,趙國就不算亡。當年秦國滅趙,早早的就拔了邯鄲,但太子嘉帶領趙軍殘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數年後才被秦將王賁、李信剿滅。
而慄腹不過是去了一趟邯鄲,他僅僅看到了邯鄲的破敗景象。畢竟邯鄲經過邯鄲之戰,敗落也在情理之中。這就是我為什麼説慄腹的情報乃是其親眼所見得出的結論。但他忽略樂趙國還有晉陽和代郡這兩大中心,對趙國實力做出了一個錯誤的評估,最終導致樂慘敗。
所以開頭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邯鄲凋敝,但晉陽和代地這兩大圈子加起來的實力,依然不是燕國這個末流國家能夠輕易打壓的。